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強化農民增收舉措,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
堅持用大歷史觀來看待“三農”工作。何謂大歷史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樹立大歷史觀,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提出因應的戰略策略,增強工作的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具體而言,從時間維度看,堅持大歷史觀,關鍵是考慮問題一定要立足歷史長周期的最優;從空間維度看,堅持大歷史觀,關鍵是考慮問題要立足國際國內大空間的整體優化;從屬性維度看,堅持大歷史觀,需要從深層次本質屬性層面看問題,不能僅停留在表象層面。
要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三農”是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A不牢,地動山搖。對于最基礎問題,必須要立足長遠和全局考慮,必須對其本質性規定要有深刻認識。具體而言,“三農”的基礎作用表現在多個方面。首先,“三農”工作是保障社會穩定的最重要基礎。手中有糧,心里不慌,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糧食安全是社會安全最重要的保障。其次,“三農”工作是推動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重要基礎。從經濟供給方面看,農業生產率的提高是一切產業生產率提高的基礎。從經濟需求方面看,“三農”需求,是經濟總需求很重要的一部分,尤其對于農民人口占比較高、農業產值比重較大、農村面積占比較大的情況,“三農”需求在經濟總需求中的比重必然越大。從經濟結構方面看,城鄉經濟結構是最基礎的經濟結構,經濟結構要合理,關鍵是城鄉經濟結構要合理,國內經濟大循環要順暢,關鍵是城鄉經濟大循環要順暢。再次,“三農”工作是實現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一是農耕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淵源和基礎,是產生國家精神和民族精神最深厚的根基;二是農耕文化體現了一個國家和民族最鮮明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優勢。第四,“三農”工作是確保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基礎。沒有“三農”的生態安全,必然沒有國家的生態安全。第五,能否做好“三農”工作,也是縮小社會貧富差距的重要方面。城鄉貧富差距,是貧富差距很重要的方面??s小貧富差距,關鍵是要縮小城鄉差距。
立足“三農”需求,主導“三農”供給。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國情實際,立足“三農”實際,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打贏了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實施了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農村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黨和國家事業全面開創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撐。目前,面對“三農”新情況、新特點、新需求,圍繞焦點、難點、重點問題,我們需要進一步創新“三農”供給,推動“三農”工作再上新臺階、實現新均衡、進入新境界。
農業發展目標要多考慮綜合效益。一是要千方百計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這是農業最基礎的目標,也是農業最重要的效益。糧食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物質財富,而且這個物質財富的價值是無法直接用貨幣來衡量的。二是要立足生態安全發展農業。農業是一個對生態環境影響面積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產業。不重視農業產業的生態安全,危害是全面持久的。三是要立足全民利益考慮發展農業。因為農業產業所提供的產品,主要是涉及社會大眾生存的飲食等最基本必需品。在這種情況下,農產品價格就不能太高。因為農產品價格過高,會損害社會大眾福利,尤其會嚴重損害低收入群體利益。四是發展農業要和傳承弘揚農耕文化結合起來,要加強對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中華農耕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寶貴財富,我們要傳承利用好這個寶貴財富。
在城鄉一體化背景下談農村發展問題,不能就農村談農村。鄉村全面振興是一盤大棋,需要城鄉協調推進。一是城鄉產業之間要實現一體化協調推進。城鄉產業之間不能形成互害競爭模式,應形成有機互補模式。二是城鄉人口、資金等要素要有序一體化流動。不能一頭要素過于密集,一頭要素嚴重匱乏,以至于空殼化,這對城市和鄉村都不好,且導致要素配置效率不能實現整體最優。三是城鄉制度要一體化協調建設。城市制度的建設,既要考慮城市發展的需要,還要考慮農村發展的需要;同樣,農村制度的建設,既要考慮農村發展的需要,也要考慮城市發展的需要。四是城鄉文化建設要有機一體化推進,應形成城鄉互養互補文化模式。城鄉文化實現互養互補,是提升國家文化競爭力的重要方面。這里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城鄉一體化發展理解為城鄉一樣化發展。城鄉之間是不可能一樣化發展的。因為城鄉在主要的產業基礎上是不同的。農村主要以農業為基礎產業,而城市則以工業等為主要產業。由于城鄉產業基礎不同,必然城鄉之間在制度、文化、生產生活設施建設等方面,不可能完全一樣化。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其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一定要配套。二者不配套,不僅加大了居民的生產成本,也加大了生活成本。這也要求我們在農村建設上,一定要把農村建設得像農村,要留住鄉愁,不能城市不像城市、農村不像農村,不能城市農村一樣化。
解決“三農”問題不能離開國情基礎。尤其對于一個發展中人口大國,“三農”問題必然是一個長期問題。如何解決好“三農”問題,既不能消極,也不能太理想化,尤其不能盲目急躁躍進,要穩扎穩打,穩中求進,在這一點上,全社會應形成共識。要千方百計守住兩個底線,這是“三農”工作的最后防線。一個是要千方百計守住國家糧食安全的底線,尤其對于人口大國,一定要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一個是要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要基于國際大視野考慮“三農”工作,發揮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優勢。由于土壤、氣候等方面的差異,農業是一個容易產生比較優勢的產業。發展農業,既需要積極走出去,也需要積極引進來。通過積極參與國際大循環,既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益,也提升了國家競爭力,同時也增加了國民消費福利。
各級干部和廣大知識分子要真正讀懂“三農”問題。“三農”問題是一個國家的“根”問題。不理解“根”問題,就不可能對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只有深刻理解了‘三農’問題,才能更好理解我們這個黨、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目前,各級干部和廣大知識分子,在“三農”問題上,不能只在辦公室里做計劃和規劃,不能只在書房里想當然寫文章,應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如何深入調查,首先要深入農戶調查。農戶是農村的細胞,要認識農村問題,應先從認識細胞開始,在此基礎上,再全面展開調查。其次,要把調查行為日?;?,要隨時隨地進行調查。再次,調查一定要細致扎實,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式調查是很難了解到真問題的,要堅決反對各種形式主義調查。最后,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還需要結合調查得到的材料進行深度思考和深度分析。只有這樣,才能得到解決問題的真辦法,才能找到治本的有效對策,才能在治理上不做無用功或少做無用功。(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中共甘肅省委黨校(甘肅行政學院)二級教授宋圭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