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由中共黑龍江省委宣傳部主辦的第十二屆“龍江楷模”發布儀式在哈爾濱舉行,黑龍江省農科院牡丹江分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長王延鋒同志被授予“龍江楷模”榮譽稱號。
此前,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教授領銜,王延鋒食用菌創新團隊參與申報的“食用菌全產業鏈關鍵技術創新及應用”項目榮獲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食用菌行業第一個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榮譽的揭曉也讓這個一直堅持“做農業科研創新就要兩手兩腳都沾泥”,要將“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留在農民家”的田間博士,第一次走到臺前。
黑木耳,曾如珍寶只能林深偶遇,難得一見,如今,實現大面積高效人工栽培,黑龍江省黑木耳產業規模穩居世界第一;牡丹江市享有“世界黑木耳之都”的美譽;國家級地理標志品牌東寧黑木耳被譽為“天下第一耳”。
黑木耳,曾是靠山吃山的農家副業,從來豐盈由天不由人。如今黑木耳產品實現精深加工,全產業鏈條日趨完備。從副業到主業,從難得之珍到規模生產,得益于科技助它變大變強,更得益于這支菌物學研究的科研創新團隊,將它點耳成金。
王延鋒與食用菌的最初結緣,其實是臨危受命。2008年,黑龍江省農科院牡丹江分院成功爭取到“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牡丹江綜合試驗站”項目。但由于食用菌學科剛剛組建,專職人員少,研究基礎較差,博士學成歸來的王延鋒,被領導委以“建設食用菌學科”的重任。
農業科研沒有捷徑。2011年,王延鋒率領團隊創立了以黑木耳為主的食藥用菌種質資源庫,在東寧綏陽建立了“黑木耳保育區”。這些年,他們的足跡踏遍國內大小山嶺和森林,累計入庫2270株種質資源。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被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項目結了果。選育出具有自有知識產權的黑木耳、猴頭菇、滑菇等食用菌優良菌種22個,他們終于擺脫當初一窮二白的狀態,用科技實現點耳成金的夢想。
熟悉王延鋒的人都知道,不善言辭的他只會在兩個問題上主動娓娓道來:一是與同行探討專業知識;二是蹲在田間指導農民。這些年,通過他們的幫扶指導,黑木耳品種從“朵”型菜向“單片、小耳”轉變,開口方式由“大口”向“小口”轉變,管理從粗放到精細、從全光地栽向棚室立體吊袋栽培轉變,整個產業向著規范高效發展。在全國推動建立的29個食用菌技術推廣基地,所幫扶市縣食用菌生產成本平均降低8%,科研成果在多家企業轉化推廣,育成菌種創社會效益180億元。
黑龍江省農科院牡丹江分院食用菌研究所自2008年創建以來,見證了王延鋒帶領團隊從當初科研基礎幾乎為零,到現在大有可為的過程。很多同行滿懷羨慕地問王延鋒,怎么做到的?在他看來,自己只是堅持踏踏實實地和農戶打交道,走進農戶的地頭,和農民打成一片,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辦農民之所需。在他的率先垂范下,廣袤田間地頭成了團隊獲取信息的巨大寶藏。
關于未來,王延鋒思考得堅定而深遠:他會繼續帶領自己的團隊,守住初心,扎根黑土地,在助力鄉村振興的路上,繼續點耳成金,大有作為。(來源:黑龍江日報 黑龍江省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