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與計量
發布時間:2003-05-15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近年來,食品生產的工業化和食品生產的新技術、新原料、新產品、新工藝的采用,在極大豐富了人們飲食生活的同時,也給食品安全帶來了許多新問題,增添了新的風險,使食品污染的因素日趨復雜化。
食品安全性的隱患,可能產生于人類食物鏈的不同環節,包括工業“三廢”引起水源、土壤、大氣污染;在動植物生長過程中大量施用農藥、化肥、長生調節劑及濫用獸藥,以及在食物加工、飼料加工中濫用人工合成添加劑,如防腐劑、漂白劑、著色劑和抗氧化劑等。
鑒于這些污染物對人類健康危害的嚴重性,世界各國紛紛建立起有關食品安全的預防、控制、監測、管理、研究等組織機構,制定和完善有關食品質量和安全的法規條例。國際食品法典(CAC)對農藥、獸藥殘留物限量標準;添加劑標準;各種污染物限量標準;輻照污染標準;感官、品質檢驗標準;檢測、分析方法標準;取制樣技術、設備標準;檢驗數據的處理準則;安全衛生管理指南等都一一作了明確的規定。目前我國國家標準只有40%左右等同、等效采用了國際標準,其覆蓋率還遠遠不夠。
任何的測量領域都離不開一項重要的技術基礎——計量。計量是在特定的條件下,具有特定的含義、特定目的和特殊形式為保證單位統一、量值準確可靠的測量。
統一性是計量的本質;準確性是計量的核心。二者的技術歸結為溯源性。因為任何的準確、統一都是相對的,是與科技水平和人們的認識能力密切相關的。“溯源”可以使計量科技與人們的認識相對統一,從而使“準確”和統一得到基本的保證。就一國而論,所有的量值都應溯源于國家基準(或標準);就世界而論,則應溯源于國際基準(或標準)或相應的約定標準。
目前我國已建立10大類80個計量參數的140種計量基準和50種副基準,在各行各業的測量中起著統一量值的溯源作用。隨著科技、經濟的發展,不斷地有新的測量領域出現,不斷地拓寬計量研究領域,研究、建立和完善國際公認的新基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國家標準物質研究中心 何雅娟)
來源:《中國質量報》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