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我國糧食供求平衡的十項政策建議
發布時間:2003-08-21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今后中國糧食的供求平衡問題不可樂觀,由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糧油產品的需求將既有總量的增加,也有消費結構的變化。預計今后一段時間,糧食總量將逐步經歷一個由總量基本平衡到總量供應又重新出現缺口的過程,糧食自給率從目前的基本自給降低到95%左右。
1.大力推廣農業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生產力,優化糧食產品質量,滿足市場需求。
2.在自愿的基礎上,建立農村合作制,實行糧食產業化經營,降低糧食生產成本,增強我國糧食在國際糧食市場的競爭力。
3.加入WTO后,充分利用其允許實行的"綠箱"政策,對國內糧食生產進行保護,從根本上發展、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從根本上解決糧食安全問題。
4.糧食生產周期長,市場反應能力差,自然風險大,為增強農業的風險承受能力,保護農業生產穩定發展和維護生產者的利益,建立衣業保險制度和保險體系勢在必行。在發達國家,農業保險已受廣泛重視,成為政府支持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
5.要保護糧食生產能力。目前市場糧食過剩是結構性的,是暫時性的,是低消費水平下出現的。從中長期看,我國面臨"人口增多、耕地減少和居民消費水平提高"三大趨勢,糧食需求將增加,因此還是必須高度重視保持和提高我國的糧食生產能力,注重始終保護好有限的耕地,不斷改善農業的生產條件。
6.糧食結構調整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簡單地多種點什么,少種點什么的問題,而是要全面提高糧食商品質量。因此,在對糧食種植結構進行優化調整時,應遵循糧食安全原則、因地制宜原則、市場需求原則,來引導農民對糧食種植結構作出科學合理的調整。
7.發展糧食產業化經營,實行以龍頭企業為核心,一頭向市場延伸,一頭向生產基地農民延伸,把農戶組織起來,進行專業化生產,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
8.引入高科技,發展食品工業,促進糧食的加工轉化。實踐證明,農產品深加工已成為吸收資本和勞動力最快的部門之一,而且使糧食和農產品的附加值大大提高,從而從根本上解決糧食分流不夠和需求不足的矛盾。
9.提供市場價格信息。在現今條件下,農民很難對全國不同地區的市場價格有及時、全面、清楚的了解,而市場價格是農民決定產業方向和商品流向的基礎,急需統一提供,農民渴望在報紙上、電視和廣播里得到農產品的市場價格信息。
10.發展訂單農業。以銷定產,注重糧食品質,引導糧食生產結構調整,避免糧食供給過分波動、市場糧價過分波動。要適應不斷細化的市場需求,逐步調整品種結構。(南京糧食信息網)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