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6-08-23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本網訊:據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宜州訊報道,廣西宜州市下崗職工覃應萍自籌資金,在洛西鎮辦起了全國第一家桑桿食用菌生產基地,使形成“桑-蠶-繭-肥”循環經濟的桑樹,又形成“桑桿-育菌-肥料”的新的產業環鏈,使桑樹全身變寶,身價倍增。8月3日,洛西鎮黨委書記覃澤勤興奮地告訴記者:如果宜州市所有的桑桿都能用于這一項目生產,那一年可給全市的農民增收4.8億元,前途無量啊!
覃應萍原在糧所工作,下崗后立志自謀生路干一番事業,先后辦了磚廠、種中草藥黃梔子、搞糧食加工,生意紅紅火火。然而,她并不滿足于這些小打小鬧的傳統種養加工。在廣西科學院和當地政府的鼓勵支持下,她瞄準宜州市是全國最大的桑蠶生產基地,組建了“宜州市福和農副產品加工有限責任公司”,利用桑農丟棄的桑桿進行粉碎加工后培育食用菌,于2005年9月在洛西鎮原糧所動工興建生產基地,邊建設邊進行試產,現第一期工程已投資40萬元,建成了月生產近2萬個菌筒。
這個基地從開始籌建就很重視科技含量,廣西科學院專派兩名工程師作技術指導,聘用了具有6名相關專業大專以上的院校畢業生,現有職工36人。從選擇桑桿、粉碎加工、培育菌種等,都根據菌種專家的建議采取相應的措施,管理十分科學。
盛夏時節,記者到這個基地采訪時,看到這個占地4000多平方米生產基地已初具規模。董事長覃應萍興致勃勃地介紹:“生產食用菌是以收回蠶農的桑桿作原料,粉碎加工后培育成菌筒,給群眾帶回家中護理產菌,然后公司收購群眾的食用菌,收菌后剩下的菌筒是無公害生物有機肥,可以用作施肥改良土壤。同時每畝桑桿僅用來加工培育平菇、木耳,年可收入2000元,這是在新農村建設中扶持農民早日富起來的造福群眾的公司+農戶+基地的循環經濟。”該公司目前生產的平菇、木耳、榆黃蘑等產品供不應求,遠銷北京、河南、湖南等地,而以外形高貴典雅、色澤鮮亮、營養豐富,作為重點生產的榆黃蘑頗受客戶青睞,并成為今年6月北京“廣西文化舟”贈品。該公司因產品供不應求,目前僅接受來自湖南、河南、廣東等地客戶定購榆黃蘑20多萬元。
責任編輯:紫晴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