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8-09-15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正值什邡和彭州黃背木耳銷售旺季,但罕見客商,耳農很著急——
本網訊:四川省什邡市湔氐鎮中和村,耳農魏起貴家惟一屋頂有瓦的殘檐,堆放著今年新收的100多件、1500多公斤曬干的黃背木耳。震后還保住了一半左右的產量,本值得慶幸,但11日魏起貴沖著記者直嘆氣:“最近1個多月,收木耳的老板都沒見影。 ”
耳農:本錢全壓在上面了
從彭州軍屯鎮到什邡湔氐鎮,沿途都能看到,震毀的農房還未完全清理,但殘垣斷壁旁一座座耳棚建起來了。
什邡、彭州兩地黃背木耳產量占到了全省總產量75%左右。5月中下旬本是頭一批黃背木耳出產的高峰,但在“5·12”地震中近80%的菇棚倒塌,電路損壞,20多天不能提水灌溉,讓木耳的產量和品相都大受影響。
“家里3萬多元本錢全壓在木耳上了,我們先搶的是耳棚。”魏起貴家請了幾個幫工,花了1個多月重建耳棚。村里其他耳農大都跟他一樣。
每年“五一”節后,頭批黃背木耳下架,成都等地客商就陸續到來,大卡車常常堵塞道路。而今村口水泥路空空蕩蕩,一輛卡車都沒有。中和村支書羅順濤說,震后一兩個月還偶爾有客商前來,給的價格低于去年,耳農惜售,7月下旬以來客商基本絕跡了。
現在,湔氐鎮耳農家家戶戶都積壓著大量木耳,雖可儲存一兩年,但秋來雨水增多,空氣濕度大,木耳容易受潮,外觀就更不好看,賣不上價。耳農黃彥鳳焦急地說:“現在價格低一點也想賣,蓋房子全指著木耳啊!”
客商:優質優價分級才收購
湔氐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劉祖國告訴記者,該鎮年產1.5億袋、近2000萬公斤黃背木耳,其中70%都通過新都木耳協會外銷。記者聯系到該協會負責人曾維洪。曾維洪非常清楚什邡等地耳農的現狀:震后,他參加了湔氐鎮組織的營銷大戶、協會和外地客商開的營銷會,并到多戶耳農家調查。
曾維洪說,湔氐鎮生產的黃背木耳質量上乘,2007年干貨能賣16-17元/公斤。每年5-7月是第一輪銷售旺季,9月進入第二輪,并持續至次年春節。但今年該協會為湔氐鎮銷得不多,預計當地目前積壓了上千萬公斤。
為何?曾維洪介紹,黃背木耳的耳片越大,品相越佳,而今年收的大部分木耳品質確實趕不上往年。他提出,耳農應按優質優價的原則,把木耳進行分級,先把上等品賣掉。但當地耳農還是想按往年慣例混合在一起賣。結果很多客商不肯接受,加上現在河南、江蘇、福建等地都在發展黃背木耳,質量不差,運費也不貴,客商自然就往別的產區跑了。
專家:應強化市場風險預警
食用菌專家、四川省農科院土肥所所長甘炳成,震后去了湔氐鎮七八次。他替耳農著急,也支招如何更好地保鮮儲存。
但甘炳成認為,今年木耳不好賣,絕非僅受地震影響品相差所致。今年小春,雙胞蘑菇價格比去年同期驟降一半,就已經預警木耳市場了,食用菌受國際市場疲軟影響,近幾年價格走高的趨勢已現下行拐點。
據了解,黃背木耳雖與雙胞菇等市場不同,主要是供應成都等省內市場,但這些年省內迅速發展食用菌產業,黃背木耳種植規模連上臺階,去年已達5億袋、6000萬公斤左右。而今年省內餐飲業同樣受到地震影響,市場需求也有一定萎縮,加劇了黃背木耳的供求失衡。
甘炳成建議,當地應加強對耳農的指導,強化市場風險預警,同時,為應對今年已出現的情況,可嘗試發展一家龍頭企業,對品相差的木耳進行初級加工:重新泡洗后,再曬干,切割成方塊、三角形、耳絲等形狀,袋裝后出售,既不會影響食用質量,也不會受到品相問題的約束,可以更多地挽回損失。(楊曉)
編輯:碣石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