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5-12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5月6日,屏南縣甘棠鄉南山村銀耳專業戶江年武備好了棉籽殼、麥皮等培養料。再過十天,新一批銀耳生產即將開始。以往種香菇時,他可沒這么清閑。一年四季鉆菇棚,還得愁著上哪砍木頭、買木材當培養料,人又累,賺的也不多。改種銀耳后,他一身輕松。新培養料取代了木料,生產期就40天,收入又穩定。“今年準備發展7萬袋。”江年武信心滿滿。
在南山,曾以香菇聞名的小村,如今已是銀耳專業村,年產量350多萬袋。利用銀耳產季后的廢料,一些勤快菌農又發展起了70多萬袋滑菇,產銷兩旺。
成功轉型的,不僅僅南山一村。昔日屏南食用菌產業,香菇為主的木生菌稱王,屏南因此榮獲“中國夏香菇之鄉”的美譽。但紅火的木生菌產業背后,屏南付出了沉重的生態代價。據統計,全縣種植木生菌最多的一年達8000多萬袋,而每1000袋需耗費闊葉樹約1立方米,這樣一年就得砍伐原木8萬多立方米。
破解菌林矛盾,保護生態平衡,屏南食用菌產業“逼上梁山”。屏南85%以上的農戶因菇而富,調整食用菌產業結構,實質上就是整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科學發展,一系列產業 “組合拳”順勢而出:2004年起屏南發布香菇生產禁令及時間表,禁止農民生產以木材為原料的香菇生產;2006年下半年,整頓以闊葉林為主料的食用菌加工點,規范非木生菌加工點,全面保護闊葉林。同時,根據國內外市場情況,立足當地氣候資源等特點,提出了發展“三大品系、八個菌類”的構想,即以稻草為原料的栽培菌類、以棉籽殼為原料的栽培菌類、以栽培食用菌的廢料為原料的栽培菌類的三大系列,銀耳、杏鮑菇、草菇、大球蓋菇、姬松茸、毛木耳、滑菇、雞腿菇等八個非木生食用菌,引領產業轉型。
非木生菌栽培技術班風生水起。僅去年對新栽培區的銀耳、滑菇、袋栽草菇、茶薪菇等菌類技術培訓就達26期,受訓人數1800人次。栽培500萬袋的熙岒塘后村銀耳栽培基地,栽培1300萬袋的棠口、甘棠滑菇栽培基地,一大批示范基地崛起屏南,并采取非木生菌廠棚搭建補助、貸款傾斜等辦法,鼓勵扶持菌農改種。
銀耳栽培在技術、模式上取得突破,已成為屏南可替代香菇生產的最理想的食用菌之一。滑菇栽培從無到有,屏南成為我國長江以南唯一的規模生產基地,供不應求。至目前,當地木生菌與非木生菌比例由最高峰時的95∶5變為12∶88,菌農增收毫不遜色。屏南調整食用菌產業結構,實現成功轉型升級,譜就了一首可持續發展的“和諧曲”。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