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食用菌行業趨勢,保持食用菌產業高效發展
發布時間:2012-03-21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曹德賓:山東省農科院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專家,從事食用菌技術研究與開發30余年。其科研成果先后榮獲省級二等獎等多種獎項,有國家發明專利12項,編撰食用菌專著12部。他曾連續5年下鄉掛職指導地方發展食用菌生產,基層農技推廣經驗豐富。目前,還擔任農村大眾報等媒體專家顧問團成員,講課內容深受農民朋友歡迎。
食用菌,作為新興的農業項目之一,在省內乃至國內發展迅速。據統計,我國從事食用菌生產的約為3000萬人,食用菌總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70%強,出口量占亞洲出口總量的80%以上,其行業總產值約500億元。
更為令人振奮的是,食用菌產業還保持著驚人的發展速度總產量在以每年約15%左右的速度在遞增。
市場需求旺盛,從業人員日趨增多,這說明,整個產業前景十分誘人。而換一種眼光來看,這也意味著未來競爭將進一步加劇。一旦其種植出現區域性飽和、產品集中上市,食用菌又將難免重蹈“菜賤傷農”的覆轍。
對種植戶來說,對著力發展食用菌的區域來說,如何保證種植效益穩中有升,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在食用菌大鎮惠民縣魏集鎮,農村大眾報服務新農村大講壇特聘專家曹德賓,現場與150位種植戶對話,指出:會分析市場方可把握主動,能看透趨勢才會實現高效。
選好品種定好位
曹德賓介紹,目前,食用菌種植已經成為我國的一個重要產業,在農業種植業中僅次于糧、棉、油、果、菜,排名第六。而且依然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在種植戶逐年增多的情形下,有意從事食用菌種植的農戶應該理性選擇品種,做好定位。
曹德賓說,從生產和市場來看,我國的食用菌可分為三大類型:第一類包括平菇、姬菇,這是目前的“品種老大”,也是初入行的首選練兵品種,生產數量約占總產量的40%左右。第二類主要是傳統品種,也是國際性品種,如草菇、香菇、黑木耳、猴頭菇等。上述品種原產我國,資源價格低廉,所以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無可比擬的競爭優勢。第三類主要是引進型品種,如雙孢菇、金針菇、姬菇、杏鮑菇等;此外,真姬菇、銀耳、雞腿菇、鳳尾菇、鮑魚菇、秀珍菇、滑菇、竹蓀、毛木耳、姬松茸、杏鮑菇、白靈菇、灰樹花、大球蓋菇等引進或自產品種的生產數量也在逐年上升,靈芝、豬苓、北蟲草等藥用真菌以及松茸等半人工栽培品種,也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前景非常看好。
面對繁多的品種,曹德賓建議,應該理性分析未來市場需求,謹慎選擇品種和發展策略。立足于農村市場,應主要發展傳統品種,如平菇、姬菇、草菇、香菇、黑木耳、猴頭菇、銀耳、雞腿菇、毛木耳等不分鄉村、消費量較大的品種,當屬首選。著眼于大中城市市場,則應以傳統品種為主、高檔新品種為輔的產銷戰略,進攻超市和酒店,具有實力的可以“盯上”城市中的蔬菜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等。
尤其值得強調的是,如發展到一定規模或水平,應迅速上馬加工和深加工,展開企業化操作或商業化運作,不宜千軍萬馬齊上陣。
看清現狀做布局
食用菌出口,是創造高效益的途徑之一。而不同的品種,也對應著國際上不同的買家。以終端產品為例,雞腿菇主要出口東南亞及我國的臺灣地區。姬菇,面向的是俄羅斯及東南亞國家。香菇主要出口東南亞國家,近幾年西歐等國逐漸增加進口。猴頭菇尤受亞洲國家歡迎。
此外,雙孢菇屬于國際緊俏品種,一般價格約為國內銷售的3倍左右,最高可達6倍以上。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開始青睞木耳等產品,需求量持續攀升。對于野生或半野生菌類,銷售面更廣,大多數國家都喜歡。
以中間產品為例,我國的該類產品(物資)價格低廉,多年來一直成為重要的出口產品。這是因為,在加拿大、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由于有林木資源保護的限制措施,再加上人力資源價格過高,導致其食用菌產品價格居高不下。尤以日本、韓國為代表的國家,近年來大量進口我國菌棒產品,甚至直接進口大量段木等。據統計,僅韓國每年就需要輸入菌棒(菌絲塊)產品約計3000萬棒,相當于我們目前一個省份3年左右的總產量。
在這樣的國際形勢之下,我國的食用菌生產雖然發展迅速,但也暴露出不少“短板”。在傳統的出菇季節供大于求,一定范圍內的“菇賤傷農”時有發生,此前,山東、陜西等地的平菇,在低谷時價格僅為0.3~0.6元/千克,菇農苦不堪言。而仔細分析近年來菇農苦不堪言的原因,其中有世界經濟不景氣導致的市場萎縮,但更大的根源在于,我們在整個產業內的儲備和加工、尤其精深加工沒有跟上。因此,曹德賓建議,無論是個人,還是地方,要發展食用菌,必須看清現狀做布局。另外,不建立相應的倉儲和加工及精深加工,也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整個產業落后的現狀。
科學管理成產業
曹德賓說,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對具有“藥食同源”功效的菇菌產品會越來越青睞,但我們的生產現實卻是,依然受制于傳統的季節性。很多地方甚至還僅僅把食用菌作為農閑的副業對待,這就造成了市場的冷熱不勻:菇來時壓垮市場,退潮后一片寂靜,難以滿足消費。此外,食用菌生產中亂用藥、濫用藥等問題的存在,也令消費者怨聲不止。
食用菌產業本身就具有特殊性,它不像糧食、豬肉一樣納入了國家平抑計劃,它屬于完全商品經濟。在這種情形下,發展食用菌,沒有規范的生產技術、沒有執行相關標準以及沒有落實嚴格的檢測檢驗制度,是不行的。
要做好食用菌生產,應該從實際出發,客觀審視當地資源條件,要具有開闊的思路和科學的長遠規劃。要參照現有的運作模式、結合自己的實際進行創新,闖出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要利用好現有的技術力量,更要重視外聘科技力量,實現二者有效結合。
對著力引導或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地方政府來說,也應該具有統一的規劃和科學的設計。要完成技術力量的儲備,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技術培訓,實現“請進來+走出去+互幫互學+影響和帶動”的高效運作,提升現有從業人員的技術水平。同時,對現有的人力、土地、原料、資金等資源條件要有整體視野下的配置。
在市場規劃和推動產業發展方式上,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視;產業自身的調整也不容小視。通過發展民間組織(專業合作社)、培養自己的銷售隊伍而實現高效益的例子有很多。
著眼未來保效益
曹德賓曾對國內多地的食用菌發展現狀做過考察,在他看來,目前食用菌產業必須實現升級,應當鼓勵、支持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種植戶走特色、高效、生態的路子,引導目前的種植資源向旅游菌業、天然菌業、特色菌業、出口菌業流動。在目前以散戶為主的種植現狀中拉開層次,一方面可以避免種植戶集中在低層次上自相殘殺,另一方面,也可以實現整個產業的高效運作。
以旅游菌業為例,曹德賓說,現在是一個冷門。它通過將食用菌種植生產與旅游、觀賞、攝影、教育、知識、自采、品嘗乃至盆景等綜合開發結合起來,協調發展,建立起以菌業為主、環境優美的休閑基地。這樣的基地,著力于菌業商業價值的深開發。青少年群體可以從中了解和學習食用菌的基本知識、欣賞和見識各種熟悉的和陌生的菇菌、采摘新鮮的食用菌子實體。中老年朋友可以從中體會或重溫收獲的喜悅,共同享受大自然給予的美妙食物。通過科學營銷,旅游菌業可以使人們滋生新的旅游欲望,而未來或將掀起一個全新的“菌業旅游”熱。
天然菌業講求天然,它將生態效益、環保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乃至食品安全等諸多內容全部囊括,技術路線走前瞻性和科學性。這個趨勢,目前在國內已有發展苗頭。
菌業走特色之路,關鍵在于尋找新穎與特別,絕不雷同于他人。曹德賓說,特色菌業必須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資源、市場條件以及技術人才等優勢,開發出適合當地生產、適應市場需要、滿足消費需求的不同于其他地區的食用菌品種,堅持鏈條式產銷、一條龍服務。這一點,類似于國外的“地區經濟”模式。在國內,如云南、吉林等地的松茸、高原地區的冬蟲夏草等品種,其知名度與影響力持續擴大,也源于其特色。他們的特色,就是在技術條件尚無法實現人工栽培的前提下,對本地資源進行半人工式保護和管理,完全實施標準化管理、包裝及精深加工。這種資源和條件,是其他地區難以效仿、無法企及的,其產品就具有無可比擬的鮮明特色。
鑒于我國菌類產品出口量大,出口菌業也將有可能成為未來的趨勢之一。但對于出口菌業的定義,曹德賓看重的不僅僅是其子實體,而是將配合原料、菌需材料、菌棒產品、管理技術等全部包括在內。瞄準國際食用菌市場和各國市場狀態、調研國外(地區)生產商的具體經營狀況和成本情況,為我國出口上述產品的定位奠定條件。同時,必須嚴格執行國際相關標準或進口國(地區)的標準,避免一些交易麻煩,最大限度地保障我們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