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3-03-04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順昌地處福建省海峽西岸綠色腹地,閩江上游富屯溪與金溪匯合處。這里山青水秀﹑雨水充沛﹑陽光充足﹑土壤肥沃,素有“綠色金庫”之美稱,被譽為富屯溪畔的綠色明珠。全縣轄11鎮鄉,總人口24.8萬,土地總面積300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8.8萬畝﹑林地面積253萬畝,森林總蓄積量1400萬立方米,覆蓋率80.5%。由于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條件適宜﹑森林資源豐富,該縣成為國家南方重點林區,具有“中國竹子之鄉”稱號。尤其是近年來,該縣加大了以竹蓀為主的食用菌產業發展,注冊順昌縣大歷竹蓀專業合作社,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大膽探索和實踐,把竹業資源的開發與有效利用結合起來,把竹蓀生產與規模化﹑組織化﹑標準化﹑產業化結合起來,使竹蓀的生產規模﹑栽培技術﹑質量水平得到迅速提高。
1.利用資源,優先發展
竹蓀俗有“雪裙仙子”、“菌中皇后”之美稱,由于營養豐富、香味濃郁、滋味鮮美,以及對治療高血壓、神經衰弱、腸胃疾病具有顯著效果等,而被列為“草中八珍”之一,成為名貴食用菌、成為醫學上的新秀。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竹蓀營養及保健價值的認識,竹蓀在國內外市場的銷量也不斷擴大,種植竹蓀具有廣泛的前景。
竹蓀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人工馴化成功,栽培原料以竹制品下腳料、木屑、農作物秸稈、蘆葦等,子實體發育適宜溫度在22~26℃,2月~4月種植,5月中旬就可采收,9月中旬結束。
根據其市場前景和栽培所需的氣候、原料等特點,順昌縣委、縣政府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就通過認真分析,將其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項目加以推進發展。
1.1氣候條件適宜。順昌縣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同時又受大陸氣候的一定影響,年平均氣溫為19℃,無霜期308天年平均降雨量1724毫米,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春早秋晚、晝夜溫差大等特點,十分有利于竹蓀的生長。
1.2原料來源充裕。順昌是“中國竹子之鄉”之一,全縣有毛竹林面積63.4萬畝,年產商品竹850萬根,小徑竹6000噸,擁有以竹材為原料的竹制品加工企業117家,每年有竹木下腳料及枝椏材12.4萬噸,其企業生產的下腳料,如竹絲、細小竹片、竹粉等可用于生產竹蓀,既可促進企業增利,又可變廢為寶、延伸竹產業鏈、發展循環經濟,同時又不需要消耗大量的森林資源,可謂一舉多得。
1.3栽培方式簡單。竹蓀生產投資少、栽培時間短,屬當年種植當年獲益的“短、平、快”項目,上半年種植,下半年仍可種一季水稻,雖然栽培需要較多的勞動力,但種植技術要求不高,十分適宜當地農村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勞動力種植經營。
2.制定政策,扶持發展
為加快促進全縣竹蓀生產的發展,盡快形成規模化生產,縣委、縣政府和農業部門高度重視,及時制定了《順昌縣進一步做強做大食用菌產業的實施方案》,把發展竹蓀作為做強做大食用菌產業的重點,把合理規劃區域布局、推廣標準化栽培技術、培植龍頭企業、提高菌農組織化程度作為主要工作措施。注冊順昌縣大歷竹蓀專業合社,社員385人,擁有基地面積1860畝,帶動輻射全縣竹蓀種植面積達一萬畝,產量100萬公斤,畝均產干品達國內先進水平,擁有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成為全國竹蓀主產區,竹蓀產量占全國總量的15.6%。
2.1合理規劃布局。確定了大歷鎮為全縣竹蓀生產中基地,同時輻射建西、嵐下、高陽等毛竹資源豐富的鄉鎮。
2.2加強組織領導。為加快產業的推進,縣里成立了由縣委分管領導任組長,縣政府分管領導任副組長,有關鄉鎮的鄉鎮長和縣直有關單位領導為成員的“順昌縣食用菌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負責全縣食用菌產業的組織和協調工作,并且成立了縣食用菌辦公室,成產了縣菌種總廠。對竹蓀項目,也專門組織一班人進行實施。力爭做到各食用菌項目都有一套人馬、一套措施、一套政策。
2.3制訂優惠政策。產業的發展要靠政策扶持,為提高廣大菇農的生產積極性,縣里加大了財政投入的力度,每年拿出20萬元,同時積極向上爭取資金用于引進新品種、新技術,用于示范、技術指導和培訓、商標注冊,以及獎勵食用菌生產科技示范戶和為菌業發展做出貢獻的有功人員。對有志于發展竹蓀生產的菇農,由各鄉鎮協助提供必要的農村小額貸款,每戶2萬元以內。對種植竹蓀需要調換地塊的,由各村委會予以協助。對成功申報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由縣政府每項獎勵4000~5000元。對申請獲得“綠色食品”的企業,縣政府按其實際申報費用給予補助50%。
3.注入科技,提升發展
竹蓀栽培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從寧德地區古田縣引入我縣種植后,在十多年的時間里,由于栽培技術不成熟、不穩定,造成竹蓀產量低,種植規模一直上不去。針對這一問題,加大了竹蓀栽培試驗的投入,積極探索竹蓀科學栽培的方法。
3.1成立了竹蓀研究所。由竹蓀合作社牽頭,成立了竹蓀研究所,開展了一系列的栽培試驗。經過幾年的實踐,在原料利用上,我們利用竹絲替代了原來以木屑為主的栽培原料;在品種篩選上,篩選出了適宜當地種植的D89、D1竹蓀新品種。開展竹蓀栽培科技創新,摸索研發一套利用竹制企業下腳料竹屑替代木屑生態栽培竹蓀“三增加、建堆發酵”新技術,經省市食用菌專家組評審,畝均產干品從原來45公斤提高到100公斤,達國內先進水平,擁有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原先竹制企業要花錢請人清理的廢棄物,如今了有“用武之地”,走循環生態高效農業之路,實現了經濟、社會、生態的協調發展。
3.2 輻射帶動周邊縣市。順昌竹蓀產業經過多年風雨從小到大,成為全國最大的竹蓀栽培基地和示范縣,為順昌申評“中國竹蓀之鄉”奠定基礎。2012年全縣種植7000萬畝,產值近7000多元元,3000多戶農民從事竹蓀生產,一萬多人從竹蓀生產中受益。建西鎮際濱村菇農胡明水種植竹蓀2畝,收入達到2.8萬元。輻射帶動周邊縣市甚至江西、浙江等,武夷山市五夫鎮古亭村菇農占朝忠說:“今年種2畝地竹蓀,產量540斤,收入四萬三千元。” 同時,通過培訓、咨詢、發放資料、論文發表等形式,加上竹蓀種植產量高,價格好,有錢賺,極大地激發農戶種植竹蓀積極性。
3.3填補了竹蓀栽培技術規范的空白。2011年,竹蓀合作社作為第一起草單位,制訂了福建省《竹蓀栽培技術規范》地方標準,填補了竹蓀栽培技術規范的空白。同時,合作社理亊參與了編撰《中國食藥用菌學》竹蓀品種章節,撰寫《農林下腳料栽培竹蓀致富》,列入新農村建設致富典型示范叢書,還承擔了國家星火計劃順昌縣竹蓀產業升級關健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
4.建立合作社,抱團闖市場 。產業的發展需要規模化,運作的方式需要組織化。為了提高廣大菇農組織化程度,共同提高科技水平,共同面對市場風險,縣委、縣政府積極倡導,縣有關部門大力扶持,注冊成立“順昌縣大歷竹蓀合作社”。合作社在促進全縣竹蓀種植規模擴大、開展技術咨詢和培訓、供應優質菌種、建立標準化生產基地、統一市場營銷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進一步引導全縣竹蓀栽培戶向更高層次發展。
4.1在服務上下功夫。將合作社服務電話、聯系人等,制成卡片,各鄉鎮發放,便于廣大群眾的聯系。同時,我們還組織了對竹蓀生產感興趣的農戶到大歷竹蓀示范基地參觀學習,增強感性認識和直觀影響。
4.2在技術指導上下功夫。一方面,我們將竹蓀高產栽培技術編印成冊,發放到各會員手中以及廣大農戶家中;另一方面,利用合作社這個載體,在鄉鎮圩日上開展咨詢活動,同時,聘請省、市竹蓀專家授課,聘請當種植能手、流通大戶現身說法,傳授栽培技術,及時解決實際問題。幾年來,合作社共接待了2000多農戶的咨詢,舉辦了59期的技術培訓,發放實用技術資料1萬多份,為菇農開出科技信息“處方”4000多份幫助菇農解惑釋疑、推廣了“三增大、建堆發酵”技術,提高了生產水平。合作社的技術指導不僅局限于本縣,還延伸到周邊的建陽、寧化等縣市,甚至跨出了省外,合作社理亊長就曾應逝江省武義縣王宅鎮的邀請,前往進行技術講座和指導,并受聘該縣竹蓀產業首席專家,使當地的竹蓀產量由畝產干品45公斤,提高到近93公斤。
4.3在統一運作上下功夫。為了使竹蓀合作社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在合作社的指導下,對社員實行了“統一調整地塊、統一購料備料、統一建堆發酵、統一技術培訓、統一田間管理、統一對外銷售”的“六統一”措施,使社員栽培水平得到提高、產量與效益水平得到提高,使得未入社的菇農也紛紛申請加入合作社,提高了全縣菇農的組織化程度。
經過多年的努力,順昌竹蓀的定價已影響到全國竹蓀市場的定價,順昌竹蓀已具備了一定規模,形成了穩定的栽培技術標準規范,培養了一大批有著較高技術的人隊伍,帶動了全縣以及周邊地區菇農的生產。據食用菌部門統計,目前年推廣竹蓀栽培“三增加、建堆發酵”新技術種植面積達4萬多畝,占全國竹蓀種植面積58%,產值近4億元,社會經濟效益顯著。
(福建省順昌縣大歷鎮經管站高級農經師 高允旺)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