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自主創業種植人工菌菇的農村婦女第一人
發布時間:2013-10-10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本網訊 今年44歲的云南省開遠市羊街鄉紅土村委會紅果哨村村民李朝蘭被村里人稱為“紅土村新農村建設中靠自主創業走出來的農村婦女第一人”。這個樸實的農村婦女,從1993年種植人工菌菇,現在已經擁有了5畝多的人工菌菇種植場,每年可收益10多萬元。
1993年,開遠市羊街鄉紅土村委會紅果哨村的李朝蘭嫁給了從四川來的小伙子,那一年,她24歲。婚后,夫妻二人在田地里辛勤勞作,發現生活水平并未得到提高,日子仍舊過得緊巴巴的。“再這樣下去可不行!”李朝蘭暗暗思考著今后的打算。他們不會干別的,就在土地上下功夫。丈夫的家鄉種植菌菇類,有種植經驗,如果把技術學習好,種出優質的菌菇來,不怕沒銷路。李朝蘭和丈夫說干就干!當時的羊街鄉還沒有人種植人工菌菇,夫妻二人起初也沒錢做大的投資,東拼西湊借來的7000元便是啟動資金。隨后,他們在自家的2畝土地上搭起了大棚,走上了創業之路。
夫婦倆挑燈學習,反復琢磨,摸準人工菌菇的生長習性,嚴格按照種植技術規程一步一步走,每一個環節都絲毫不敢馬虎。李朝蘭起早貪黑,把包谷渣、甘蔗渣按比例混合,裝進圓柱形的塑料袋里“打包”,做成菌菇的生長包。從外省引進的菌菇種子,丈夫負責把種子放到菌菇包里,盼著“走絲”。終于等到黑色的菌菇包被白色的“絲”走滿后,再把菌菇包放到大棚中,就等著菌菇出包了。在夫妻二人的精心培育下,幾個月的心血換得了第一批人工菌菇的“問世”,一朵朵菌水嫩新鮮,第一次銷售就賣了個好價錢。夫妻倆賺得了種植菌菇的“第一桶金”,成了紅果哨村的首批萬元戶。
2005年,夫妻二人籌集了30多萬元,將原有的2畝大棚擴大到了5畝,在原有的平菇、蘑菇的基礎上,先后引進了金針菇、香菇、茶樹菇和雞腿菇等多個品種,在試種成功后,想擴大種植規模的夫妻二人卻沒想到“天有不測風云”。2010年,李朝蘭按照計劃把所有大棚都種滿菌菇,可由于連續幾年的干旱,致使“天上無雨,地下無水”,干燥的氣候使得大部分菌菇無法生長,即使勉強生長的菌菇也因小而干癟無法出售。
這次失敗并沒有讓他們放棄夢想。2011年,李朝蘭向鄉婦聯申請到了8萬元的婦女創業貸款,經過努力,夫妻二人當年獲得了大豐收,看著一棚棚鮮嫩的菌菇,他們心里滿是說不出的喜悅。
李朝蘭不僅通過自己的雙手過上了好日子,還帶領鄉親一起致富,在她看來,全村人都富了,那才叫富裕!李朝蘭的菌菇大棚數量多、工序講究,她先是請村里的鄉親來做幫工,負責打包的,裝種子的,收菌菇的,只要是鄉親們能做的,她都讓大家來做。鄉親們熟悉了簡單的工序后,她便發動大家一起種植人工菌菇。只要有人愿意種,她就提供菌種,提供技術支持。1997年,全村有40多戶農戶跟著她種起了菌菇。短短幾年間,好幾戶人家都蓋起了小洋房。前來幫工的一位大哥說:“在這里幫工,一個月最起碼有2千元,好的時候可以到3千呢!”和李朝蘭一起種植菌菇的大姐也說,種植人工菌菇確實有利潤,李朝蘭把大家帶上了致富路。
由于遇到連續幾年的干旱,一些農戶放棄了種植菌菇,但因為松茸可以出口,利潤很高。所以李朝蘭一直堅持,從未動搖。李朝蘭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做起真正的現代化農業產業,帶著村里的鄉親創業致富,把羊街的人工菌菇銷售到省外甚至是國外。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