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烈美:身殘志堅的“平菇大王”
發布時間:2016-01-04
來源:中國網-中國視窗
凌晨3時,新寧縣白沙鎮蘆沖村的何烈美與妻子象往常樣早早起床,就著明亮的電燈光從一間間菌房里采下顆顆潔白鮮嫩誘人的平菇,然后用特制的簍子盛上,再裝到停在門口的四輪農用車廂里。4時左右,何烈美動作敏捷地跳上駕駛室,啟動引擎,駕著滿栽鮮平菇的的車子向縣城方向奔弛。
這樣的動作,何烈美重復了五年。
誰也不會想到,他是四級肢體殘疾人。
2004年,19歲的何烈美外出務工,因找不到適合的工作,又返回了家鄉。當時的蘆沖村地處深山沖里,交通不便,上一次鎮里,要行走六七里山路,再從夫夷江坐船過渡。一天,無所事事的何烈美在一張科技報上看到種植蘑菇能致富的信息,他便與上面提供的電話與其取得聯系,咨詢相關技術知識。2005年春天,他和堂哥何烈斌開始學做稻草袋栽培平菇。
何烈美的家里非常貧困,當時,他連最基本的生產原料都沒錢買,幸好在縣人民醫院工作的堂哥何峰伸出了援助之手,借給他500元錢作啟動資金。由于資金有限,全靠手工操作,加上一個滅菌油桶一次只能裝70個菌筒滅菌,所以當年只做了500余袋菌筒,效益一般。
第二年,他二伯又借他1000元買回棉籽殼和玉米芯等原材料,做了1000袋菌筒。之后種植規模慢慢擴大。正在他事業風生水起時,一場大病突然降臨,將他從一個壯實正常的小伙子變成了駝背殘疾人。“我患的是強直性脊柱炎,這是個非常罕見的病,花光了我所有的積蓄,還欠下了10多萬元債務。人啊,艱難困苦不算什么,怕的是就是病魔!”何烈美說起當年的境遇,至今心有余悸。
出院后,倔強的何烈美沒有消沉。他對關心他的親友們說,我這個樣子了,還能做什么呢?肩不能挑,腳不能跑,此生就只好與蘑菇做伴了。
他拖著病體,四處借錢,準備大干一場。
親友們見他這么堅定,紛紛伸出援手。尤其是妻子,不離不棄,她對丈夫說:烈美,我雖幫不上大忙,兒女的事和家務事,不用你插手,你一心一意種好蘑菇。何烈美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的蘑菇“王國”中。2008年,他利用空房空地,擴大規模,種植2萬多筒。他的平菇因鮮嫩可口,成了當地搶手貨。
2010年邵新公路的建設,一下縮短了蘆沖村與縣城的距離,從何烈美家到縣城坐車只需10分鐘。何烈美有了“野心”,他決定繼續擴大規模。但擴大規模須更新設備,錢在哪里?
何烈美的憂慮被縣殘聯的領導獲知,他們決定幫幫這位身殘志堅的小伙子。首先在有限的資金上幫扶;其次作特特殊情況為他辦理財政補貼的創業基金:同時在技術上給予指導,送他參加上級相關培訓學習。
有了資金作鋪墊,有了技術作支撐,何烈美如虎添翼。他的眼界開闊了,種植菌菇水平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2011年,他搭起了幾間菌菇房,買回了拌料機、裝袋機、粉碎機和滅菌鍋爐。原料是從河南進的玉米芯和本地優質稻草。生產過程的機械化,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菌袋滅菌由原來的70袋增加到800袋。就在當年他制作了3萬袋菌筒,出產平菇9萬余斤,獲純利潤9多萬元。
何烈美成了新寧種植平菇的大戶。他種植的菌菇,很快闖進了縣城市場,走入平常百姓家。他還學會了駕駛技術,考取了駕證,購上了一臺農用車,每天凌晨就將摘下的平菇往縣城送。 “這種平菇,生態環保,沒一點農藥殘留物,我一家人愛吃,尤其是我年過古稀的公公婆婆,每天少不了平菇燉湯。”新寧縣城里的女市民姚女士說起何烈美的菌菇,眉飛色舞。
何烈美通過種植平菇,修起了一座漂亮的小別墅,又購回一套現代化新設備,實現了致富的夢想,實現了人生的價值。
“我現有菌房780多平方米,在擴大生產規模中,我增加種植品種,如香菇、金針菇、袖珍菇等,實現了生產多元化。”何烈美信心十足。他說,下一步還準備帶動縣里一些殘疾人朋友一起來種植平菇,讓他們共同致富。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