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11月11日上午,在河北廊坊召開的“全國第十二屆菌需物資博覽會” 食用菌工廠化技術模式專題論壇上,來自河北大學生物技術中心教授楊國良在會上作了《雙孢菇工廠化生產的配方改良及模式升級》的專題報告,楊國良教授以實地考察山西昔陽當地發展雙孢菇產業為例,談到昔陽縣立足自然資源、區位優勢,以市場為導向,尊重農民發展意愿,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經過幾年的摸索發展,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以雙孢菇為主產品的全產業循環經濟圈初步形成,但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仍以一家一戶的傳統種植模式為主,上千農戶的堆肥制料過程難以實現標準化。
“國內外數十年的生產實踐證明,蘑菇生產的成功與否?80%取決于堆肥質量的優劣;20%取決于栽培技術或菇房條件。”楊國良在發言中提到,在雙孢菇生產最先進的荷蘭,全國有家庭菇廠200多家,年產雙孢菇近30萬噸(約相當于15個昔陽縣的產菇量),每年需要三次發酵(發菌)料100萬噸!如此巨量的蘑菇基料,僅由三家制料場專業化生產,這種集中制料分散種菇的產業模式,保障荷蘭蘑菇產業持續50年領先于世界。國情不同,我國不能照搬荷蘭模式,但是可以吸取其技術精華,解決我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制料短板”問題。
隨后,楊國良教授談到在昔陽的雙孢菇企業中成功實例,“厚基偉業公司”采用“隧道一次發酵,菇房二次發酵并出菇”的生產模式,解決了堆肥發酵不良導致雜菌感染的難題,雙孢菇單產18-20kg/㎡。事實表明,隧道發酵是行之有效的先進技術,應強力推廣以解決堆肥不良而染綠霉的難題。
最后,楊國良教授結合多年在雙孢菇生產中的實踐經驗,認為集中制料分散種菇,是蘑菇生產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由中國食用菌商務網主承辦的全國菌需物資博覽會,憑借規模大、參會人數多、效果直觀,既是各大廠商展示新產品、新技術的大舞臺,也是引領食用菌產業發展的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