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是幾排建于20年前的菇房,顯得有點破舊。正值寒冬,室外溫度在零度左右。姜建新拉開一間菇房的門,一團熱氣撲面而來。
“好熱!”記者說。“肯定熱,里面30多度呢。”姜建新說。菇房里,架著6層“菇床”,“菇床”上已長出密密麻麻的蘑菇。“這是中國國菇——草菇。”姜建新說,菇房里這些看似簡單的栽培設施,讓他獲得了2014年度的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一位只有高中文化的62歲農民,竟然在這些破舊的菇房里“搗鼓”出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見記者有點疑惑,姜建新領著記者來到他位于丹陽市皇塘鎮鶴溪村的農業龍頭企業——江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公司展示室,最醒目的位置擺放著大紅的獲獎證書。沒錯,確實是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獎項目是“優質草菇周年高效栽培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運用”。
記者跟姜建新是熟人了,15年前就采寫過《“草菇大王”自費辦起研究所》,當年怎么也沒有想到他能拿到這么高大上的獎項??雌饋聿⒉粡碗s的菇房設施如何拿到大獎的呢?姜建新打開話匣子——
“1996年我開始種草菇,建了10多間菇房,每間種植面積50平方米。當時草菇每斤能賣到15元到20元。草菇15-18天就能種一茬,一年下來,每間菇房的產出有2萬多元,折成畝產,超過20萬元。不過,草菇的生長需要有較高的氣溫和濕度。在長三角地區,每年只有夏季的兩三個月可以種植。廣東那邊一年四季都可以生產,但是運不過來,因為草菇很嬌嫩,保鮮期只有一兩天,超過保鮮期后,采下來的草菇就會變質。
“很多年來我一直琢磨,能不能通過供暖的方式保持菇房溫度呢?以前我養過地鱉蟲,地鱉蟲越冬時我們用磚頭搭成暖炕,然后通過燒炕的方式給室內加溫。我就采取這種老辦法給菇房加溫,可是失敗了。后來我改用陶瓷管道,在室外用蜂窩煤燒爐子,熱量通過鋪設在菇房內的陶瓷管道散發。結果,溫度是提高了,但靠近管道的培養料都烘干了,且不大容易控制在恒溫范圍內。我又失敗了。
“能不能在陶瓷管道里加點什么東西,以便于控制室內溫度呢?我想出一個辦法,將陶瓷管道進氣口用廢棉堵住,只留一個直徑只有半厘米左右的孔道,通過這個孔道送熱,就能保持室內恒溫,多次試驗后成功了,同時還采用獨特的門窗設計通風換氣,解決冬天加溫與通氣的矛盾。隨后我還摸索出草菇不同生長階段的管理方法、簡易育種法等關鍵技術,集成一套草菇周年高效栽培技術體系。這一來,長三角以及周邊地區一年四季都可種植草菇,這在食用菌領域屬于技術上的新突破。
“農業部一直關注著我的探索,在我的技術成熟、投入產業化運用多年后,2014年農業部幫我把成果報到科技部,后來在南京農業大學舉行答辯,科技部通過視頻實時了解情況。幾個月后我接到通知,真的獲獎了。我還聽說,一個農民獲得這么高規格的獎,在當年全國是唯一一個。”姜建新說,浙江、安徽、上海以及蘇北地區已廣泛采用這項技術種植草菇。“皇塘鎮康家村、鶴溪村成了草菇專業村,種植草菇的農民年收入多的有60多萬元,少的也有一二十萬元。”
姜建新說,現在他的公司擁有11個食用菌種植發明專利,目前正申報12個,還擁有14個實用專利。企業有300多名員工,其中大專以上學歷的40多名、碩士研究生5名,還聘請6名國內食用菌頂尖專家長期開展草菇工廠化技術研究,草菇實現了工廠化自動生產。“9個食用菌省級地方標準也是我們公司起草。”姜建新自豪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