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忙到頭,“貧困戶”帽子卻總是甩不掉,謝召玉憋屈得很:“我在村里算勤快的,每年養100多只羊、幾十只雞,還種了幾百棵果樹,但就因為缺技術管不好,賠得多掙得少。”
一條爛路,把陳小維種的蔬菜堵在了深山里。“賣菜得背著背篼走幾個小時進城。賣一天洋芋,除去飯錢,口袋里只多了7塊錢。”扶貧攻堅啟動后,陳小維幾次找到村干部,“只要修好路,靠我自己準能脫貧。”
一了百了,這念頭張吉勝動過不止一次。妻子多年重病,剛成年的兒子2015年又患重病。“日子都撐不下去了,還脫啥貧?”
萬州的謝召玉、陳小維,豐都的張吉勝,是重慶三個普普通通的貧困農民。2016年,重慶全市有59.6萬人,和他們仨一起被列入年度脫貧攻堅幫扶對象。
致貧原因復雜多樣,“一招管用”“簡單復制”的想法不切實際。“硬骨頭無論多硬,都得啃下;這場仗無論多惡,都必須限時打贏。”重慶市委、市政府下定決心,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走對路、扎實干,顧眼前、管長遠。
大山深處的困難群眾,先得搬出來。2016年,重慶有10.3萬農村建卡貧困人口搬出大山。黔江區馮家街道貧困戶粟軍,去年5月告別高山舊宅,住進了巴渝民居,“新房子160多平方米,除了自己住,還有幾間招待游客掙外快。”
搬出來,更要富起來。重慶實施“六個一批”政策——產業扶貧帶動一批、轉移就業一批、教育資助一批、醫療救助一批、搬遷安置一批、低保兜底一批。在武隆區土地鄉天生村,陳永祥借錢建起一棟小樓,搞起土家風情農家樂,月入過萬。在忠縣新生鎮鐘壩村,貧困戶劉建忠建起大棚種高山平菇,“政府搞扶貧培訓,我學了半個月技術,一年能掙10多萬元。”
脫了貧,還得防止“扶了好、松就倒”。南川區大觀鎮中江村村民楊明義學會了技術,包下幾十畝地搞種植,一家人脫了貧。“想著過上更好的日子,但完全靠自己還是很難。”對口幫扶干部給老楊吃了“定心丸”:脫貧后政策還能享受3年。
“幫困不漏戶,戶戶見干部。”重慶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和一把手工程,近20萬名結對幫扶干部沉到扶貧一線,精準識別,分類施策。同時,以鄉鎮為單位,建立本土人才庫,形成一支“不走的工作隊”。
雞年伊始,好消息便不斷傳來:在種養技術專家指導下,謝召玉今年收入很可能翻一番;新修的水泥村道通了,陳小維已盤算把運菜的三輪換成“四個轱轆”;在扶貧干部的支持幫助下,妻兒獲得了低保兜底,張吉勝又鼓起干勁包下400株花椒樹……像他們一樣,重慶近60萬貧困戶正在描繪脫貧攻堅的新畫卷。(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