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談夢嬌)從溫暖濕潤的福建龍巖到大漠邊陲新疆昌吉,遠隔千山萬水,如果沒有一顆執著精神,很難想象一個人會舍家棄子,連續五次參加技術援疆。但在福建省援疆干部人才當中,就有一位是這樣做的。他叫簡浪波,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農業局的技術人員,從事食用菌技術研究。
2012年3月,簡浪波積極響應組織派遣參加援疆工作。初來乍到,面對時空的轉換、地域的迥異,他沒有退卻,憑著山區人特有的吃苦精神,積極融入新疆的生產、生活中去。在學習、調研工作過程中,發現當地菇農在冬春季菇棚的增溫、保溫工作中存在不當措施。于是設計了技改方案,在新疆農業科技雜志上發表了《新疆昌吉州雙孢蘑菇栽培棚特點、存在問題及改造》的專業技術論文,糾改了當地菇農燃燒棚內氧氣增溫的錯誤習慣。幫助菇農在降低增溫、保溫成本的同時,提高了蘑菇栽培的產量與質量。
他的付出得到了當地相關部門和菇農的肯定,被要求繼續援疆一期。他二話沒說就留了下來,和其他食用菌技術專家一道積極協助呼圖壁食用菌援疆企業---海西現代做好前期企業籌建、試產工作。指導企業內部的科室規劃與設計、前期實驗和生產工作,幫助企業盡早走上正軌。與此同時,利用工作便利和業余閑暇時間,利用新疆地區室內氣溫穩定、適宜的優勢,有意識地進行茶樹菇和蘑菇在居室內休閑栽培嘗試,取得良好成效。在該期結束工作總結匯報時,撰寫了《新疆發展食用菌休閑栽培產業探研》的論述性文章。
連續兩次的援疆生活,使簡浪波的食用菌技術在當地得到充分應用,大大提高了產品數量和質量。為了進一步較完整的了解新疆的氣候特點和人文狀態,簡浪波主動要求再延續援疆一期,以便充分地了解新疆食用菌的產業生態。在不斷地深入基地、企業、市場調研的基礎上,積極與當地農技人員交流、咨詢。經過連續三期九個月的援疆工作,在即將結束時撰寫了《新疆食用菌產業生態的優劣勢分析》的總結性文章,為當地的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了寶貴建議。
2013春季,福建省農業廳再次征求他,是否有意愿參加新疆食用菌企業援疆工作。一邊是年近八旬的老母親,一邊是受援單位的期盼。強烈的事業心再次促使他選擇了北上。這次,他為企業呈上了《杏鮑菇“黃菇現象”的原因分析與技改措施》的技術文章。
回到福建后,簡浪波加強了的微生物發酵領域的研發工作,并自主創新了一種投資省、易推廣、效果佳的好氧發酵技術---腔式負壓發酵技術,并在生產實踐中得到充分的驗證與應用。于是,在離疆5年后,2017年4月,當機會來臨時,他再次告別妻兒老小。
簡浪波說,五次進疆,不是我有多偉大,我只是愛我的專業,愛和基層百姓打交道而已。可是,簡浪波家中有一位年近八旬的老母親,還有一位正在上高中的女兒,自己的愛人又在一家私企上班......選擇是痛苦的。進疆意味著家里的一切都要落在妻子身上。但每次看到簡浪波糾結的心情,他的愛人總是說,那里更需要你,家里有我呢,你放心吧。正是家人的支持,使他能夠多次參加技術援疆,延續自己的專業夢想。
簡浪波說,“援疆工作的體驗,豐富了我的閱歷、激發了思維。我要通過援疆平臺,讓更多的人了解、認識和掌握食用菌這一生態環保技術,為新疆的農業生態體系建設盡一點綿薄之力。只要有機會、有條件,我還會再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