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尚玉玲)在浙江金華磐安縣雙峰鄉皂坑村山之舟生態農業基地里,今年試種的5萬多公斤竹蓀,再過40多天就可采收了。據悉,該基地所有菌菇種植生產,全部采用環保、循環模式,不給生態環境增加負累。深入基地能發現這里的奧妙:回收農民丟在田間地頭的玉米芯、秸稈等邊角料,用作杏鮑菇的培養基。杏鮑菇長成后的廢渣是香菇的種植底料。香菇收完后的廢菌棒是平菇的基礎料,平菇長完后的廢是竹蓀的培養基,竹蓀采完后的廢料化為有機肥,用于還田。
包金亮在觀察竹蓀菌絲培養情況
近年來,磐安縣堅持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并重,充分利用農業生產廢料和木制品下腳料,推廣“茭白—大球蓋菇”“桑枝—杏鮑菇”“食用菌廢菌料再利用種菇”“藥—菇”“菜—菇”“果樹套種食用菌”等生態循環模式,變廢為寶,循環利用,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
竹蓀菌絲培養中
與傳統菌菇種植消耗大量木材不同,新型種植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還帶來經濟效益的提升。“整個基地,一年回收玉米芯、秸稈、桑枝條等廢棄物7.2萬公斤,通過立體栽培,畝產效益增加10倍。”基地負責人包金亮興奮地對我們說。
試驗出菇中
目前,全縣已建成玉山富盛、山香菇業、尖山康宇等11個規模種菇基地,年種植量2500多萬袋,占全縣總量的66%。像山之舟這樣的縣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點,當地已建成8個。同時推行架層立體栽培模式,畝均種植量高出2倍至3倍。集約化種植,有效破解土地瓶頸制約,不僅降低生產成本,還提高了生產效益和土地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