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陳小俊)“總書記提出全面脫貧奔康,不落下一戶一人,說的是黨和國家的恩情,我們老百姓可不能只把手伸起,眼巴巴的等著人家來扶啊!古語講,師傅領進門,學藝靠個人,脫貧更要靠自己。”說這話的叫賀永其,四川廣元劍閣縣姚家鄉銀溪村六組農民,現年51歲,中共黨員,家里有妻子和兩個女兒共4口人。
憶往昔 艱難歲月煎熬過
2011年,對賀永其來講,是非常難忘的一年,倒并不是那一年的雪比往年來得更早一些。在泡田栽秧時,他使用旋耕機失誤造成左小腿粉脆性骨折,在“啊”的一聲慘叫之后,他一年半沒法從事任何勞動。同時,原來居住的土坯房歷經多年風吹雨打成為危房,于當年在國家的政策支持和干部的幫扶下進行了農房重建,盡管全家省吃儉用、精打細算,卻還欠下債務2萬多元。
禍不單行,福卻雙降。2012年大女兒賀歡考上本科,2013年二女兒賀珊考上專科。本是金榜題名時,卻成了全家愁苦處,妻子拉著女兒含淚嗚咽,一家人拿著大學通知書陷入了沉默。家庭主要收入靠務農,建房欠下債務,兩個女兒相繼考上大學,使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賀永其躺在病床上,雙手差點把床單攥出水來,家庭陷入嚴重困境,一度時期,他總是望著天花板發呆。
2014年國家開展精準扶貧以后,賀永其因為兩個女兒同時上大學,多災多病家庭經濟困難,自己含羞寫了申請給村委會,再經過民主評議,鄉村審核等程序,被納入銀溪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他自己都說,絕不曾想,從那一刻起命運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看今朝 克難攻堅奮進時
漸漸能站起來走路的賀永其被評為貧困戶后,他明白要脫貧,只靠種植傳統的農業,蠻干苦干是不行的。
在國家扶貧政策支持下,在各級幫扶干部的關懷下,他不等不靠按照村上規劃布局的主導產業發展思路,積極發展銀耳種植。
剛開始,賀永其不懂技術,對市場前景估計不足,不敢大膽投入,妻子也勸他留點田地種水稻、玉米。在猶豫中,他想起縣委農工委派來的第一書記李增強是個年輕人,說不定能給點好主意。賀永其心里邊盤算邊順著路來到村委會,李書記一聽他的想法,就收不住話匣子,兩人從傍晚談到深夜10點,竟忘記了吃晚飯。后來,李書記還專門協調縣委農工委和農業局的技術專家來給他現場指導。說干就干,僅2015年當年賀永其就種植銀耳2500袋菌種10000多棒實現產值12萬元,家庭純收入 5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 1.25萬元,超過當年脫貧標準一舉甩掉了“貧困戶”帽子。2016年,賀永其榮獲劍閣縣“百家脫貧示范戶”。
望未來 共富藍圖美如畫
他經常說:“作為一名黨員,我將盡個人的力量去幫助需要我幫扶的群眾;一個人富不叫富,大家富才叫富”,這就是一個普通共產黨員賀永其說的話,他說到了也做到了。
作為一個有著 22年黨齡的老黨員,賀永其具有很強的政治覺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不僅能夠按照“四講四有”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按照要求參加黨組織的各種學習、會議等活動。在自己率先脫貧后,并沒有放棄身邊的貧困群眾,在四川省農科院的技術支持下,他領頭辦起了銀溪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吸引35戶貧困戶入社。賀永其種植銀耳到現在已經第3年了,累計實現產值 32萬元,每年可解決本村貧困戶600多人次在家短期務工,支付務工費累計達到12萬多元,支付貧困戶耳棒出售款 6.5萬元,支付土地流轉費 0.6萬元。手里有錢了,腰包鼓了,他和黨員群眾們的關系也更為融洽了。
2015年、2016年、2017年,賀永其連續三年被姚家鄉黨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在銀溪村的脫貧路上,作為基層黨員先鋒,賀永其用自己苦干實干敢干的精神樹起了一面旗幟,他還將引領黨員群眾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