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種黑木耳,就是跟著國家政策走、跟著市里走,這個方向肯定錯不了,賺錢就是板上釘釘的事了。”遼源市西安區燈塔鎮成山村黑木耳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郭寶和對記者這樣說。郭寶和對燈塔鎮的農業發展有自己的看法,“現在都在說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說白了就是引導農民多種植適應市場需求的優質農作物,提高價值,也是為咱們農民著想嘛。”
初冬時節,記者來到西安區燈塔鎮成山村黑木耳種植專業合作杜,看到棚室的黑木耳已基本采收完,木耳干貨的銷售也接近尾聲。
郭寶和從2015年開始種植吊袋木耳和地栽木耳,經過兩年的發展,今年郭寶和更加大膽,又流轉6畝來地,投資20余萬元建大棚、買菌袋,用于發展黑木耳產業。
“今年收入不大理想,木耳種得稍晚了些,加之天氣原因,造成了大面積減產。這要是換成去年的話,俺這3棟大棚咋也能對付40余萬元??山衲甏呵飪刹缫还膊刨u了20余萬元,去掉菌錢、人工等費用,今年也就將打將鬧個本。”面對黑木耳減產的不利影響,郭寶和并沒有氣餒,他笑著說:“今年沒賺著錢不要緊,俗話說‘大富在天,小富在勤’,來年咱使使勁就準能有個好收成。畢竟,這創業本身就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持久戰,誰的心態好,誰才能走得更遠嘛。”
郭寶和指著一片田塊興奮地對記者說:“來年,我打算著把眼前這4畝來地再擴建3棟大棚,進一步擴大黑木耳種植面積,將黑木耳這一新項目做大做強。”近年來,郭寶和的黑木耳生產已經步入正軌,初具規模,銷售渠道已經打開。“只要咱這木耳質量好,就不愁銷路,坐在大棚里就有人上門收購。”郭寶和對他的黑木耳種植業的未來充滿信心和期待。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與開辟農民增收致富門路緊密相連,這其中需要充分發揮合作社的帶動作用。“木耳采摘的時候和生產的時候,它的用工量都是很大的。一棟木耳大棚占地半畝來地,年產值6萬余元,它的用工量都在20來人左右。而一畝的玉米產值才1000來塊。”黑木耳適應性強,適合在農村栽培。不但經濟效益高,還能解決農村的剩余勞動力,比種玉米強多了,成山村黨支部書記郭銀軍給記者算了一筆精細的木耳賬。
說起到郭寶和的合作社打臨工,村里的人個個都得豎大拇指。“俺這歲數也不小了,這份工作離家近,又能兼顧家庭,一天還能拿到100元的工錢,俺覺得挺知足了。”今年57歲的程莫華是合作社的固定工人,早些年的程莫華因為一次意外,導致肢體殘疾,勉強能在家里的土地種上一點糧食。郭寶和請他到合作社幫工,并且把摘木耳的輕松活派給了他。
黑木耳,是黑土地上的“烏金”。黑木耳產業在促進農民增收上發揮出積極作用,而且市場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廣闊。下一步,要充分發揮示范戶的典型示范作用,利用現場參觀、典型示范等形式,使農民真正了解黑木耳產業,輻射帶動廣大種植戶學習科技知識共同致富,讓更多農民群眾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