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師現(xiàn)在竹蓀畦面要覆蓋地膜嗎?”“早春氣溫低,覆蓋地膜有利保溫保濕、菌絲走得快,提前長菇,不蓋也可以,但稻草一定要蓋畦面,推遲岀菇。”一大早高允旺便收到菇農江水玉的微信咨詢。
高允旺是福建省順昌縣大歷鎮(zhèn)經管站高級農業(yè)經濟師。16年來,他腳踩在田埂上、眼睛盯在市場上,研發(fā)的竹蓀“三增加建堆發(fā)酵”栽培新技術解決了產量低難題,輻射帶動江西、浙江、湖南、四川等省種植面積3萬多畝,每畝增收600元,為農民增收近2000萬元,讓100多農戶脫貧。順昌縣也因此成為全省最大的竹蓀栽培基地和示范縣,被評為“中國竹蓀之鄉(xiāng)”;高允旺本人也被鄉(xiāng)親們尊稱為“竹蓀大王”,獲得全國優(yōu)秀科技特派員榮譽。
早在2001年,大歷鎮(zhèn)就有不少農戶開始種植竹蓀,銷路不錯,但產量低。當時,不少農戶到鎮(zhèn)里咨詢技術問題,但都得不到解決。這深深刺痛了高允旺的心,于是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幫助農戶們解決這些難題,便一頭扎進了對竹蓀種植高產問題的探尋之中。
起初,高允旺投資3000元,和一農戶組成利益共同體,將竹蓀田地分成幾塊,分別做試驗。通過向食用菌專家學習和自學,第三年,他終于總結出“三增加建堆發(fā)酵”竹蓀高產栽培技術,并于當年創(chuàng)下了畝產100公斤的高產紀錄。一傳十、十傳百,菇農們紛紛向他請教技術問題或來函索取技術資料。
作為跨縣被省、市科技部門選派到原中央蘇區(qū)縣——浦城縣濠村鄉(xiāng)任“科技扶貧專員”的高允旺,在調研中發(fā)現(xiàn)該鄉(xiāng)40戶農戶種了竹蓀240多畝,畝產量只在70公斤上下。原因在于這里的不少農戶竹蓀大田整畦過窄,生長期間泡水時間太長,造成菌絲缺氧,菌苗悶死不少等。于是,高允旺通過舉辦培訓、示范戶引領、合作社“抱團”等方式,采取“科特派+項目+基地+平臺”的運作模式,菌農很快掌握了竹蓀高產種植的技術。在村民王槐榮家里,同等投入,按照高允旺傳授的技術,今年種6畝竹蓀,畝產170斤,比往年增加30斤,增收2300元。
近年來,除了上門送技術,高允旺還利用農村趕集日作為固定服務日,開設了科普超市,面對面溝通把脈,有效地解決農戶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難題;牽頭組建了一支由9名“土專家”、“田秀才”、返鄉(xiāng)青年參與的福建省首支“農民科普志愿者服務隊”,為殘疾人開設專門的實用技術培訓;利用“慧農信”平臺幫助很多竹蓀種植戶解決了種植上的問題。高允旺還先后到邵武、尤溪乃至江西、浙江等地傳授竹蓀栽培技術,足跡遍布4個省、8個地區(qū)、17個縣市,舉辦科普培訓28期、受眾1800多人次,發(fā)放資料800多份、咨詢500多人次,發(fā)布產銷信息21條。
據了解,近3年,高允旺繼續(xù)摸索研發(fā)林下栽培竹蓀新技術,利用林下空閑地、枝葉遮陰免搭棚,省工省本,提高土地利用率,解決菌與稻、煙等農作物“爭地”的矛盾,促進竹蓀產業(yè)轉型升級和持續(xù)發(fā)展,不砍樹亦致富。曾經半路出道的“土專家”,如今成為國內竹蓀種植技術第一人:研發(fā)利用竹屑替代木屑生態(tài)栽培竹蓀新技術,率先研發(fā)林下栽培竹蓀獲得成功;起草制訂福建省《竹蓀栽培技術規(guī)范》地方標準,撰寫的《農林下腳料栽培竹蓀致富》列入新農村建設致富典型示范叢書;獲評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全國優(yōu)秀科技特派員、全國先進農技協(xié)工作者,并獲福建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