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鎮寧縣白馬街道辦民族村的食用菌大棚基地里,連片的大棚內,密密麻麻的小平菇競相竄出、長勢喜人。 園區內,一條菌棒生產線正在開足馬力生產,工人們正在完成著裝袋、擺放、裝車,記者發現除了生產線上以外,大棚里采收的村民絕大多數都是婦女。梁秀芬就是在里面務工的一員,早年的時候自家都是靠家中的土地種植農作物。
據了解,民族村是白馬湖街道辦三個貧困村之一,全村產業發展滯后,全村還有133個貧困戶,貧困發生率依然很高,為了改變全村現狀,白馬湖街道辦經過討論決定,采取以短養長的產業發展模式,大力發展食用菌種植。
鎮寧白馬湖街道辦事處黨工委書記王權有:“我們采取的是兩個合作社合作的模式,因為我們合作社缺技術有資金,所以我們尋找了另外一家合作社,他是缺資金有技術,所以我們兩家合作社在黨工委的領導下用產業發展資金抓食用菌的項目,目前總共拿到縣扶貧辦200萬的扶貧資金,同時有九戶農戶用了特惠貸入股合作社。”
據悉,按三個貧困戶負責種植管理一個大棚,平均每個大棚種植4000棒計算,每個菌棒成本價為6元,平均可產鮮菇1.50公斤,每公斤收購均價6元,一個大棚半年能創收3.6萬元左右,減去菌棒成本,每戶貧困戶利用半年時間可增收1.2萬元。
目前,基地在白馬街道辦民族村村食用菌種植示范基地以種植平菇為主,按照農戶自愿合作的原則,合作社負責食用菌基地設備設施建設、統籌管理、菌棒生產、技術指導和產品收購。貧困農戶負責菌棒成本投資與日常種植管理。采取“龍頭企業+示范基地+農戶(貧困戶)“的模式,為周邊110戶農戶實現務工、土地流轉及銷售廢棄農作物或入棚栽培平菇創收,其中41戶貧困戶通過種植收益及初加工創收實現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