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蘑菇王”老苗
“這個450平方米的大棚里種的是白靈菇,春節期間,每公斤30元左右,能掙5萬多元。山西、山東、北京等地客商上門拉菇,培育的菌種通過互聯網賣到了新疆、甘肅、哈爾濱等地。”近日,在魏縣院堡鎮中三中村的食用菌扶貧產業園里,55歲的“蘑菇王”苗銀德開心地說。
說起蘑菇,1985年起就與蘑菇結下了不解之緣的苗銀德打開了話匣子。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別人種平菇掙錢。1985年底,21歲的苗銀德用1200元買了2500公斤菌料,把自家的房子改成簡易菌棚。年前年后兩茬下來,刨去成本,純收入800多元。
初步的成功讓苗銀德下決心認真學習菌種培育技術。他從邢臺威縣輾轉到山東梁山的一所技校,交了70多元學費,如饑似渴地學了5天。回來后,他托人從鄉鎮衛生院借來高壓鍋,把從學校帶回來的平菇母種先培育成原種,接著又培育了3000多公斤栽培種。“母種不能種,得培育成栽培種才能種出平菇。”苗銀德說,在自家院里建了100多平方米的大棚,種了1000多公斤菌種,又手把手教會3戶鄰居平菇種植技術,掙了2000多元。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農村,一下子收入2000多元已經是個“天文數字”了,可苗銀德“不知足”,還琢磨著提高技術。
1987年秋季的一天,他坐火車進京到中國農科院購買平菇母種。“我們對的都是政府部門,主要是走外貿出口,一支試管菌種幾十美元,這么貴,你要菌種有啥用?”當時的科研人員提出了疑問。當苗銀德說出自己會制菌種,并且還帶著3名農民成功種出了平菇的事后,科研人員轉憂為喜,以15元一支的低價賣給了他,又借給他一本菌種栽培技術的書籍。苗銀德如獲至寶,滿心歡喜地打道回府。
從每年培育3500多公斤菌種,到每年培育5000多公斤菌種,苗銀德帶動鄉親種植平菇,從3戶增長到20多戶,不僅提供菌種,免費推廣技術,還統一回收交到外貿出口。在他的帶動下,中三中村成為當時全縣“萬元戶”最多的村。
日積月累,苗銀德又學會了食用菌母種培育技術,投資建造了菌種栽培室和冷藏室,只要有食用菌子實體,他就能培育出菌種,種出蘑菇。從當初的平菇,到如今成功育出姬菇、白靈菇、猴頭菇、羊肚菌、靈芝等幾十個品種。2013年,他的菌種栽培室和蘑菇大棚種植園先后成為河北大學、河北農大、河北工程大學等高等院校的科技實驗基地。苗銀德也因此被當地群眾稱為“蘑菇王”。
2008年初,在鎮村干部的幫助下,苗銀德發動村里56戶村民,籌資102萬元注冊成立魏縣福來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采用利益分配機制按出資額比例給村民分紅。
“長年在這兒打工,足不出村,一個月能掙2000多元工資。”今年56歲的中三中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苗雪良說。像苗雪良這樣長年在苗銀德蘑菇大棚種植園打工的群眾有100多人,遇上裝菌棒忙的時候,打工群眾達到300多人。
截至目前,苗銀德的食用菌大棚已發展到162個(每個大棚450平方米),其中102個為現代扶貧產業園大棚,年產食用菌2000多噸、產值500多萬元,輻射帶動周邊村200多戶建檔立卡戶穩定增收。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