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第四屆全國黑木耳產業創新發展大會“黑木耳菌種選育及栽培技術專題報告會”在伊春市召開。來自行業內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黑木耳菌種選育、新品開發、精準化栽培,以及病蟲害防治等內容展開研討與交流。
東北林業大學林學院教授鄒莉指出黑木耳雜交育種是指食用菌產生有性孢子,繼而形成有性的單核菌絲,相互親和的兩條單核菌絲就可以相互融合形成雜合的雙核菌絲,實現遺傳物質的重組,從而獲得綜合了雙親優良性狀的雜交新品種,因此,只要通過黑木耳雜交培育出雜種優勢明顯的雜合雙核菌絲,就可以直接投入生產,省去了繁雜的配種工序。
目前,其團隊研發的黑木耳優良菌種—黑厚圓,屬于中熟品種。耳芽形成快,耳片生長速度快,抗逆性極強。耳片邊緣圓潤,色質黑厚,晾曬后正反面明顯,干濕比大,泡發率高,適應溫度范圍廣,每袋干耳產量可達60-70克。
黑龍江省林副特產研究所所長胡偉就黑龍江省主產區黑木耳栽培與產品安全形勢作了介紹,他談到,伴隨科技進步,黑木耳主栽方式和產品形式發生了變化,產品已步入到百姓的日常消費平臺,“質量安全”引人關注。胡偉所長以2018年8月“黑木耳打農藥”這一視頻事件為例,并結合自己走訪了黑龍江主產區(東寧、尚志)資深耳農從中了解到,在尚志(石頭河子、亞布力、葦河等地)產區:棚栽規模很小(無除草用藥現象),地擺占主流、規模在90%以上。耳農栽培普遍(占90%)使用黑色有孔地膜(80-90元/捆;幅寬2米,可擺2萬袋),在覆膜前打封閉藥即除草劑(乙草胺),施藥但無安全隱患;東寧(大成子、石門子、綏陽等)產區:春季地擺式栽培覆白色、綠色的再生地膜(25-30元/捆——幅寬2-2.5米、長250米),普遍在覆膜前打封閉藥即除草劑、殺蟲劑,這種地膜春季地擺使用基本沒問題;但如果進行春耳后期1-2茬耳及秋管的“末茬子”,再利用此地膜時就會因風化老化夏秋季節雜草破膜生長,草長到5-7cm開始影響地擺木耳生長,耳農在此期間要噴2-3次 “乙草胺”及“百草枯”等除草劑,間隔期10-15天左右,除草劑的安全隱患也只能出現在這個時期,正常在集中專業種植的區域內,絕大多數耳農都能規范操作,不會在出耳期內去噴除草劑;老基地多年擺袋、也基本上長草不多,即便在“末茬子”出芽之前噴藥除草,經出耳期的反復澆水也不會產生多大藥害。所以,“問題木耳”只能是個別耳農在出耳后仍然堅持違規施藥除草、或新耳農不懂專業在木耳生長期噴藥除草所致。
胡偉所長認為,從“黑木耳打農藥這一惡意視頻”中,行業從業者應該珍惜、愛護黑龍江省黑木耳產業來之不易的發展成果;“政產學研商”應協同保護好黑木耳的安全環境;加大研發推廣力度,加快實施黑木耳生產標準化。
吉林農業大學農學院副教授李曉在會上重點介紹了玉木耳的栽培技術。他指出,玉木耳是吉林農業大學院士團隊2015推出的一個木耳新品種,色澤溫潤如玉,晶瑩剔透,潔白無暇。耳片圓邊、少筋、肉厚、單片。由于玉木耳具有產量高、生長快、抗雜能力強、原料廣、不需要強光等特性,可實現工廠化生產,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消費需求。
李曉教授強調,在玉木耳的采摘環節應按照市場要求,根據耳片不同的大小組織工人采摘玉木耳。采摘前停水1-2天,使耳片表面無積水,背部絨毛立起,邊緣輕微卷縮時開始采摘。采摘時手指捏住玉木耳片根部向下扯下放入干凈的盛裝器皿中。
采摘時要注意將留在菌棒上的耳根一同采下,否則殘留的耳根易腐爛引來菇蠅等病蟲害;采摘下來的木耳要盡快運到晾曬場地翻曬,否則長時間在器皿中易發霉。
伊春林科院食用菌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高智濤就伊春地區黑木耳產業發展情況與研究趨勢做了介紹。他指出,伊春地區在發展黑木耳產業上一是環境優勢。伊春是我國最大的林業城市,林地面積大,工業污染少,具有晝夜溫差大的獨特氣候特點,對于黑木耳的生產和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有力條件。二是產業優勢。目前全市“超千萬”袋的黑木耳基地15個,“超百棟”黑木耳產業園區6個,規模化菌包廠達20個。三是技術優勢。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產業鏈條短、人工成本較高、廢棄菌糠數量較多、行業標準不規范等難題,下一步應該充分利用廢棄菌糠進行黑木耳生產,同時利用菌糠與秸稈生料附屬栽培大球蓋菇等草腐菌,實現“變廢為寶”。
黑龍江林口縣食藥用菌研究會會長聶林富介紹了黑木耳精準化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結合多年的從業經歷他指出在黑木耳的配料環節,拌料時必須注意白灰和石膏的真假,禁止氮源過多或過高,加入適量的食鹽0.15斤或滲透劑10毫升,含水量57%,PH值7.5~8。
聶林富專門強調目前食用菌市場上出現大量的大理石粉等充當石膏粉的現象,簡單鑒別方法就是用鹽酸或者市場上購買的人工合成醋(0.5元一包的醋基本上就是人工合成醋)就可以鑒別,真石膏粉不起劇烈反應,假石膏粉(大理石粉)會劇烈反應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
聶林富提到,黑木耳菌包菌絲復壯期以應保溫為主,嚴禁溫差刺激;在原基形成期,此時,首先通風使氣生菌絲倒伏,加大保濕,拉大溫差刺激,根據情況微噴給水。注意,微噴澆水時間棚式掛袋和地擺出耳是不同的。
江西麓林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呂福林就南方冬耳仿野生栽培管理作了發言,他指出目前黑木耳菌棒接種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接種箱法;另一種是開放式接種法。接種箱法具有接種成品率高、效果穩定,受限制少,缺點是速度較慢。開放式接種法具有接種速度快,工作效率高,缺點是技術要求較高,效果不夠穩定,滅菌藥品用量大。
呂福林提到黑木耳的出耳管理這一階段的重點是水分管理:
一、擺袋7天后,采用水霧噴頭調控基質和空氣濕度,噴水的原則是“干濕交替”,噴水要求是細噴、勤噴。
二、噴水要求溫度是26℃以下方可噴水。晴天溫度高于26℃時,應在晚上噴水,陰天溫度26℃時,白天可以噴水。
三、耳牙期:繼續保持床面濕度,同耳基形成期一樣噴水。切記不要直接向菌袋上噴大水,因幼嫩的耳牙吸水過多會使細胞膨脹破裂,導致感染。
四、子實體生長期:即從開片到子實體成熟期。這期間耳牙生長較快,水分濕度保持在90%-100%。隨著耳片的漸漸長大,應逐漸加大噴水量和通風量,大濕度和大通風是黑木耳迅速生長的關鍵。
在水分管理期間,要遵循“干長菌絲、濕長耳”的規律,采用“干濕交替”的管理方法,白天床內濕度小,傍晚和清晨噴水增加濕度,便出現干濕交替,利于木耳正常生長。
專家們的發言緊扣黑木耳行業發展熱點問題展開,堪稱一場黑木耳行業的“頭腦風暴”。通過本次座談會,與會代表們對黑木耳科學化栽培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使大家了解了最新的黑木耳生產技術。將會有助于從業者進一步學習和掌握栽培管理,找出自身存在的差距,把握關鍵問題,為企業未來發展找準方向。
據悉,此次專題座談會為全國第四屆黑木耳產業創新發展大會分論壇之一,大會為期三天,安排了專題座談會、主題報告會、專題研討會、項目推介會、產品展示展銷等活動內容,本屆大會的召開,必將進一步加快我國黑木耳產業的新產品新技術的成果轉化,促進我國黑木耳產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