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12日,在黑龍江伊春市召開的“第四屆全國黑木耳產業創新發展大會暨林下經濟產品博覽會”,多名行業專家齊聚伊春,圍繞我國黑木耳產業發展現狀、栽培技術、菌種培育、新型基質、病蟲防治、菌包工廠化及創新發展等相關問題“把脈問診”,共同暢談黑木耳產業創新發展,共同謀劃產業轉型升級。黑龍江省林科院林副特產研究所所長胡偉作了《淺析黑龍江省主產區黑木耳栽培與產品安全形勢》的主題演講。
胡偉指出,伴隨科技進步,黑龍江省黑木耳主栽方式和產品形式發生了變化。黑木耳段木栽培極少,代用料為主流,在出耳方式上地擺方式占70%左右,主產區棚式立體栽培30%左右(東寧縣高達50%左右);產品由過去的鮮品擴展到如今的黑木耳壓縮塊、黑木耳粉、黑木耳飲料、黑木耳蜜餞、黑木耳多糖、羹、脆片、軟糖、蛋白胨、即食菜等深加工產品,眾多黑木耳產品已步入到百姓的日常消費平臺,但“質量安全”引人關注。
2018年8月一則“黑木耳打農藥”視頻引起行業關注,視頻確有惡意之嫌,但“施藥現象”在黑龍江省栽培中是否存在?產品安全是否存在隱患?視頻又為我們從業者帶來哪些警示與思考?胡偉談到,該事件發生后,親自走訪了主產區(東寧、尚志)資深耳農,調查結果有喜有憂:
1.尚志(石頭河子、亞布力、葦河等地)產區:
春耳地擺:4月中旬至下旬下地,扣膜前打封閉藥即除草劑(乙草胺)→催芽期噴生長素“黑厚亮”、“菇耳旺”→ 6月中、下旬開始采耳至7月上中旬結束→ 春耳秋管(“秋茬子”):8月立秋左右揭底兒、上水(早、晚20-30分鐘)→ 8月下旬開始采耳至10月上旬。所覆黑色地膜從春季到秋季地擺都會不老化,基本不長草,無需除草用藥,不產生藥害。 秋耳地擺:5-7月制種,菌袋長滿后、溫度升高、在下地前殺蟲(“蟲螨絕”)2次、間隔3天→ 7月上中旬清場扣膜、打除草劑(草甘膦)→ 7月中下旬下地擺袋→ 8月中下旬開始采耳、10月上旬結束(此期間基本不長草,也沒有除草用藥的危害)→越冬春管、越冬不換膜(“凍死鬼”,黃耳可采2錢→秋耳單產7-8錢),所覆黑色地膜從秋季到春季地擺也會不老化,不長草,也沒有除草用藥的危害。
2.東寧(大成子、石門子、綏陽等)產區:
棚式立體栽培沒有除草用藥現象發生,春季地擺式栽培覆白色、綠色的再生地膜(25-30元/捆——幅寬2-2.5米、長250米),普遍在覆膜前打封閉藥即除草劑、殺蟲劑,這種地膜春季地擺使用基本沒問題;但如果進行春耳后期1-2茬耳及秋管的“末茬子”,再利用此地膜時就會因風化老化夏秋季節雜草破膜生長,草長到5-7cm開始影響地擺木耳生長,耳農在此期間要噴2-3次 “乙草胺”及“百草枯”等除草劑,間隔期10-15天左右,除草劑的安全隱患也只能出現在這個時期,正常在集中專業種植的區域內,絕大多數耳農都能規范操作,不會在出耳期內去噴除草劑;老基地多年擺袋、也基本上長草不多,即便在“末茬子”出芽之前噴藥除草,經出耳期的反復澆水也不會產生多大藥害。所以,“問題木耳”只能是個別耳農在出耳后仍然堅持違規施藥除草、或新耳農不懂專業在木耳生長期噴藥除草所致。
綜上,有安全隱患的木耳范圍只能鎖定春耳末1-2茬耳及秋管的“末茬子”耳,其數量也不會超過地擺木耳產量的1/6-1/12,實際數量還會更少。因此,存在安全隱患的“問題木耳”產品數量是十分有限的,市場消費大可不必恐慌和憂慮。
“從黑木耳打農藥這一惡意視頻中,行業從業者應該珍惜、愛護黑龍江省黑木耳產業來之不易的發展成果;政、產、學、研、商應協同保護好黑木耳的安全環境;加大研發推廣力度,加快實施黑木耳生產標準化”。胡偉說道。
胡偉表示,一定時期內,黑木耳栽培業在保持多品種、多模式并存的種植格局下,將逐步由粗放分散、規模數量型向集約、優質高效型轉變;人工智能化與保護地立體集約式栽培,將作為黑木耳優質高效與綠色環保型生產模式引領其種植方向。未來黑木耳的市場發育與產業發展,迫切期盼龍頭帶動和品牌效應,呼喚由體現黑木耳特色價值、安全的符合大眾消費的新產品及消費文化來助推黑木耳產業快發展、大發展。
本屆展會由中國鄉鎮企業協會食用菌產業分會、中國林學會林下經濟分會、中國食用菌商務網共同主辦,伊春林業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承辦,展會在組織規模、辦會形式、展會效果等方面都超過往屆,成為2019年黑木耳產業的一次行業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