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鄉鎮企業協會食用菌產業分會、中國食用菌商務網、中共竹溪縣委和竹溪縣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全國食用菌產業精準扶貧經驗交流會暨竹溪縣香菇產業推介會”于10月25日-27日在湖北省竹溪縣成功召開。會期,行業專家學者齊聚竹溪,圍繞香菇育種、生產技術、精深加工、病蟲害防治等內容,為竹溪縣食用菌從業者進行了技術培訓,助力鄉村振興。
(謝永信)
“據中國食用菌商務網對全國香菇主產區的不完全統計,2018年全國香菇總產量達到961.51萬噸,相比2017年925.89萬噸增長了3.85%。從2010年到2018年,我國香菇總產量增長了533.86萬噸,增幅達到124.84%。”中國鄉鎮企業協會食用菌產業分會秘書長謝永信在所作《全國香菇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中提到我國香菇產業發展的總體情況,他認為當前,香菇已成為多地產業扶貧和經濟發展的熱點項目。如何保持香菇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對促進我國農業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現代農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未來香菇產業發展應該從四個方面入手:一是正確處理菌林矛盾 促進生態發展;二是注重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科技創新;三是提升品牌影響力 保證食品安全;四是完善市場渠道 創新經營模式。
“用機器取代人工是香菇產業未來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員尚曉冬認為,香菇所具有的“生產周期短,保存期長,市場容量大,投資見效快”等特點,可在精準扶貧、鄉村振興中可持續發力。目前中西部不少貧苦地區把香菇選為精準扶貧項目大力發展,香菇種植規模逐年擴大。但我們也看到,一些地區在開展食用菌精準扶貧過程中,不顧實際,一哄而上,造成市場短期內難以消化,既浪費了資源,破壞了當地的生態,又傷害了菇農。香菇產業要想可持續健康發展,應利用比較優勢、突出特色、形成品牌,利用創新能力的大型企業引領產業發展,同時,要加強菌種培育和香菇生產機械裝備的研發。
(尚曉冬)
國家食用菌產業體系崗位專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劉慶洪在“香菇的采收和加工”演講中,圍繞香菇的采收、保鮮、初、精深加工技術等方面作了講解,目前,國內香菇市場初級產品居多,市場附加值低,香菇深加工消費市場還未完全打開。對于香菇加工業未來發展方向,他強調,一方面應該立足本地農業生產產品優勢,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香菇加工產品。同時,根據本地地域文化優勢,開發具有本地特色的農業文化旅游香菇加工品;另一方面則要加快香菇復合型功能產品開發。如天麻+香菇(安神提高免疫力雙效飲品);貢米+香菇(胃腸道疾病收斂性產品),把香菇發展成具有各種風味及保健功效的營養型食品,提升其附加值。
(劉慶洪)
湖北省食用菌協會副會長、華中農業大學高級農藝師王卓仁在“南方中高海拔區香菇夏季栽培技術”中系統的闡述了南方中高海拔地區香菇夏季栽培技術要領。他提到,香菇在發菌期總的要求是恒溫、避光,盡量控制培養溫度(菌袋間溫度)為20℃~24℃,適時、適量通風,避免直射光。在培養起的第三階段溫度應控制在23~250C間,繼續蔽光培養,當兩個接種孔的菌絲生長相互對接后,整個菌袋的菌絲生長量達到三分之二以上時,進行第二次刺孔,深度在1.5厘米左右,孔比第一次稍大一些,一般2~3毫米粗。在此階段應增加翻堆次數。翻堆時菌筒的位置要上下、內外互相換動,防止擠壓不透氣,促使發菌均勻一致。
(王卓仁)
另外,在轉潮期每茬菇采收后,空氣相對濕度應保持70%-80%,間隙養菌培養7-10天(氣溫低適當延長),待采菇穴長出白色菌絲,菌棒重新變硬并有彈性后再補水催菇。
出1茬菇后,就要采用浸泡或注水器補水,補水后菌袋重量略低于上茬出菇前原重(原重的95%)即可,表面稍涼干后再進行催蕾。
(劉俊杰)
遼寧省食用菌協會秘書長、遼寧省農科院研究員劉俊杰會期也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她提到,當前香菇產業發展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制約因素:一是缺乏整體規劃,宏觀調控乏力;二是產業結構不合理,急需加大科技投入;三是生產成本不斷上升,比較效益下降;四是生態環保節能減排限制,對產業提出新的挑戰。未來香菇產業應該走“專業化分工、集約化生產、全產業鏈顛覆性創新”發展道路,通過不斷提升香菇提質增效管理技術,加快科技創新,以市場需求為目標,兼顧務實性、先進性、適用性;同時,推進香菇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創造新的效益空間,最終實現香菇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李玉)
2015年前后,國內開始有企業研究香菇液體菌種技術,并應用于規模性菌種生產,但在生產中由于“死菌種、出菇畸形、產質量差”等弊端,一直未能大面積應用并推廣。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副研究員李玉結合實際工作,以日產4萬棒香菇生產為例,分析了香菇液體菌種與固體菌種的優勢。他研究發現,相較傳統的固體菌種,液體菌種具有1.比較效益高。每棒省0.09元~0.16元,多賺0.12元~0.15元;2.節省培養時間。目前,大部分香菇生產企業至少生產2~4個品種,甚至更多。如果使用固體菌種,每個品種需要提前三個月左右開始準備菌種,菌種生產計劃需要非常準確,品種之間的切換比較麻煩,而使用液體菌種則相對容易。此外,對于香菇菌種生產企業,使用液體菌種切換品種更為方便快速,菌種生產企業面對的客戶眾多,生產的品種多樣,更短的制種周期對菌種生產企業尤為重要;3.便于管理,減少了最易導致污染的小刺環節,也節省了三分之一工人;4.投資省。液體菌種的制作需要空氣過濾系統和發酵罐,日產4萬棒菌棒,每天需要4個發酵罐,周期7~8天,含清洗發酵罐時間1天,共需要750 L的發酵罐32~36個,每個發酵罐成本為9 000~10 000元。空氣過濾系統和管道安裝需要15~20萬元。使用固體菌種,門檻低,設備投資少,但培養室需要的面積大,如果使用標準廠房,加空氣處理、空調設備、加濕系統和層架,每平方米造價1 500~2 000元,投資比液體菌略多。從上述分析中,李玉預測,香菇液體菌種栽培將會在2-3年內全國范圍快速普及。
(陳俏彪)
浙江麗水市職業技術學院教授陳俏彪在《香菇工廠化生產關鍵技術探討》演講中介紹了多年香菇工廠化很難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的難點。他認為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換氣與能耗的矛盾。香菇、灰樹花、黑木耳等好氧型木腐菌,出菇期對氧相對敏感,二氧化碳濃度對菇柄長短影響較大。增加氧濃度或降低二氧化碳濃度,就需要經常性換新風,這就造成難以接受的巨大能耗。為了節能,現有的食用菌工廠車間大多采用內循環的降溫或加溫模式,因此不容易栽培出高品質且低成本的好氧型菌類。
二是培養料保水。香菇不適合瓶栽,而袋栽出菇必須脫袋管理,以至于培養料保水就成為一個難題。在工廠化生產條件下,雖然可以采用噴淋或噴霧補水,但補水效果差,且出菇期噴水會嚴重影響香菇質量。采用菌棒注水的方法補水,雖不會影響菇的品質,但菌棒上下架注水操作相當煩瑣,勞動力成本也非常高昂。免割保水袋有諸多問題,工廠化生產很少會考慮。
三是出菇周期較長。好氧型菇類出菇周期較長,比如香菇出菇期長達四個月以上。其中,轉潮期間的休息養菌,更占了出菇期的一半以上時間。一潮香菇的從打冷到采收結束,需要十五天時間,如果出二潮,就要55天時間,出三潮就要四個月以上時間。出菇車間投資大,且電耗巨大,漫長的出菇周期是工廠化栽培不能接受的。
定向出菇技術的發明,使車間墻式出菇成為可能。墻式出菇空氣暢通,光照和水霧直達下層,出菇環境控制遠比層架栽培方便。墻式定向出菇采收、疏蕾等操作十分方便,勞動力成本減少三分之二以上。由此突破了工廠化香菇的幾個技術瓶頸:能耗與氣體循環、菇質與培養料保水、人工與效益。香菇墻式設施栽培應該是目前比較理想的香菇設施栽培模式。
專家們的精彩報告和培訓授課很接地氣,所講內容都是菇農在生產中遇到的難點和疑點問題,與會人員紛紛表示受益匪淺,既開闊了視野,又增長了知識,針對性、實用性強,給他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幫助。此次大會的成功舉辦,必將進一步促進竹溪縣乃至全國食用菌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為我國鄉村振興做出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