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花紅柳綠,萬物復蘇,到處呈現生機勃勃的美麗景象。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觀音橋街道紅堰社區村社一體食用菌種植基地里,一排排菌棒整齊擺放,一簇簇平菇破棒而出,數名工人正在忙著采收、裝箱、冷藏,一派繁忙景象。
近年來,觀音橋街道紅堰社區依托當地種植傳統及適宜的氣候地理環境,大力發展食用菌扶貧主導產業,不僅帶動當地群眾實現產業增收,也為當地脫貧攻堅注入新的產業活力。
“最近溫度比較低,平菇產量要少一點,所以務工群眾人數較少。在疫情防控期間,我們一手抓疫情一手抓復工復產,兩手都不能松懈,積極動員村民群眾到大棚來上班,把基礎建牢建實,為下一步基地發展打下夯實的基礎。” 紅堰社區副主任陳軍介紹。
據了解,紅堰社區食用菌大棚基地共占地60余畝,有37個大棚,基地采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目前,共吸納當地務工群眾20余名,其中大多數為貧困戶。普通采摘工每天工資70元,技術人員每天120元至150元不等。
“在這個菌棚里上班,走幾分鐘就到,既可以照顧家里小孩,還可以增加收入來補貼家用,我感覺還是很好的。”紅堰社區貧困戶羅國鳳邊采菇邊高興地回答道,除了賺些務工費以外,年底基地收益之后還可以得到相應的分紅資金。
食用菌基地的發展,也為當地實現群眾就業、居民致富、社區增收提供了強有力的產業支撐。“人最多時,整個社區有80%的人都在種菌子……” 陳軍說,隨著基地發展,老百姓慢慢從種植傳統農作物的思想中解放出來,靠種食用菌脫貧致富,紅堰也成為了遠近聞名的食用菌種植地,許多外地人紛紛前來取“致富經”。
“收益分紅按照貧困戶65%,合作社30%,村集體5%,我們這個利益聯結機制主要考慮到貧困戶的穩定收入,保證貧困戶每年的收益穩定。”陳軍說。
紅堰社區在確保利益聯結的同時,嚴把食用菌生產質量關,社區黨員干部不斷到基地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從食用菌制作原料、蒸汽消毒、接種、食用菌采收等各個環節,嚴格把關好每一個技術環節,最大限度保證基地能生產質優口感佳的食用菌產品。
“我們大棚里技術人員都是有20年種植經驗的老手。”陳軍介紹,而基地所有的菌種都是由村民用麥麩、玉米、肥料等食用菌的栽培材料按比例配好,機器裝袋成棒,自行生產而出。
“這幾個月經過考察,我們正在培育竹蓀菌絲,計劃在4月份大力培育竹蓀,其市場前景好,價格高,能夠產生更多的效益,帶動更多的貧困戶發展。另外,通過考察發現直接從云南采購菌種棒來代替人工生產,一噸可節約百元左右的資金投入,以后我們基地都打算直接購買菌種棒,減少人力財力的浪費。”陳軍表示,基地的發展需要不斷地探索和更新。
據了解,自2019年基地投入生產以來,食用菌總產值已突破45萬元。看到產業發展初見效益,也增強了合作社的信心,下一步,基地將穩步推進復工復產,加大種植品種,為增加貧困戶收入、壯大村集體收入、助力全區產業結構調整貢獻更多中堅力量。(趙夢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