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會澤縣充分利用山區長期閑置的林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林下經濟,試種有機三七、食用菌,養殖胡蜂、土雞,造福林區群眾。中國工程院院士、菌物學家、國際藥用菌學會理事長李玉院士帶領食用菌專家團隊為林下食用菌產業把脈問診,傾心幫扶,帶領當地村民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實現穩定脫貧增收。
盛夏六月,走進會澤縣者海鎮拖茨村的萬畝華山松林間,空氣清新怡人,菌子清香四溢。在會澤陸木仿野生菌林下種植實驗基地里,破土而出的大球蓋菇,一簇簇,一籠籠,宛若撐起的一把把小傘。
“這就是我們今年種植的第一茬大球蓋菇,鮮嫩而又漂亮,味道鮮美可口,市場行情不錯。在這里務工的貧困戶一個個相繼摘掉了‘窮帽子’,這多虧了中國工程院及院士專家團隊的精心指導和鼎力幫扶。”基地負責人高順全指著新出土的大球蓋菇,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院士助力 多菌種齊發展
會澤的野生菌物種資源非常豐富,全縣每年的野生食用菌產值近億元,發展林下食用菌仿野生種植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2017年,在會澤縣委政府領導的邀請下,中國工程院院士、菌物學家、國際藥用菌學會理事長李玉院士多次親臨會澤開展調研,為林下食用菌產業把脈問診。李玉院士還為會澤邀請了云南省農科院、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沈陽農業大學等科研單位作為技術援助單位,為會澤的林下食用菌仿野生種植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
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會澤食用菌種植已初具規模。現已建成6個規范化種植實驗、培訓基地,發展會澤陸木、會澤守望者、云南艮發、會澤旭蒙等年種植食用菌50萬袋以上的企業20余家,成功種植大球蓋菇、羊肚菌、鹿茸菇、冬蓀、猴頭菇等10個品種,正在試驗或人工馴化桑黃、虎奶菌、松乳菇等6個新品種。形成了全縣東、南、西、北、中多點開花,多面輻射的食用菌發展新格局。目前,已發展林下食用菌種植6000畝。
新興產業 助農增收脫貧
2018年,在李玉院士的引導下,會澤陸木仿野生菌種培育中心和林下種植有限公司入駐者海鎮拖茨林下產業園,開始種植平菇、鹿茸菇、靈芝等木腐經濟菌類,采取“公司+種植大戶”模式,通過流轉農戶山林、基地務工、自主發展的方式助農增收。
截至目前,全縣共帶動小規模種植戶1000余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務工10000余戶,年人均增收2000元。“現在,長期在這里打工的貧困戶有150多人,這里一年四季有活干,裝菌袋、采摘食用菌、管護等等,一天掙個80多塊錢是正常的,一年掙個1萬多塊錢不成問題。”拖茨村貧困戶王金蓮邊采摘鮮菇邊說道。
據高順全介紹,李玉院士除了食用菌培訓班授課、現場指導以外,還在食用菌種植的各個時期,通過電話、視頻、微信交流,隨時解決生產各環節存在的各種問題。
“李玉院士科技幫扶的林下食用菌種植,通過政府引導、項目推動、企業帶動、貧困戶參與,扶貧效果顯著,已帶動1萬余戶貧困戶穩定增收。”者海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李小平說。(記者 尹永權 文/圖)
(來源:曲靖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