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營養與資源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鄭州綜合試驗站站長、河南省食用菌協會秘書長康源春正在省內一食用菌基地指導工人進行食用菌生產。
食用菌產業,特色農業產業之一。近幾年,食用菌生產技術不斷進步,工廠化生產技術被業內人士廣泛關注。記者了解到,康秘書長于2014年提出“平菇工廠化生產”想法后,利用3年時間帶領團隊完成了平菇工廠化生產技術的突破,平菇工廠化生產技術在河南省新鄭市實現落地,首家平菇工廠化企業正式投產,平菇產品至此開始進入高質量時代。平菇鮮菇周年不間斷供應市場的目標正式實現。
據康源春回憶,1972年,河南人劉純業在豫西八百里伏牛山腹地南陽一個山區發明的棉籽殼生料栽培平菇,為當時令人煩惱的廢料“棉籽殼”,找到一個“廢物變金子”的好方法,這項技術成為食用菌產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上世紀70年代,這顆從棉花種子表皮上剝下的硬殼,每市斤不足2分錢。伴隨著食用菌產業的不斷發展,棉籽殼的需求量也不斷增加,其價格也不斷上漲,最高售價超過當時小麥面粉的價格,足見棉籽殼對于食用菌生產的重要性。
上世紀80年代,河南省食用菌產業逐漸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平菇因技術簡單、投資小、見效快,生產規模快速擴張,平菇栽培的普及程度非常廣泛,在河南省任何地方的鄉鎮菜市場上都可以見到鮮嫩的平菇。
上世紀90年代,隨著棉籽殼價格的上升,平菇生產規模的擴張遇到瓶頸。河南省食用菌協會會員,豫北地區從事食用菌生產的技術人員,把玉米芯又作為平菇的生產原料,并對技術不斷創新和完善,為平菇生產的再度輝煌打下基礎。玉米穗去掉籽粒后的芯軸,經過食用菌人士的智慧型開發和創新,再一次“變廢為寶”,可以說是河南省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又一個里程碑式的技術創新,這項技術為我省成為全國食用菌產業第一大省奠定了基礎。
2009年,河南省僅平菇一個品種的產量就達到70多萬噸,占到河南省食用菌總產量的三分之一還多。2018年河南省平菇年產量突破100萬噸關口。平菇成為河南食用菌產業主要的支撐品種。
平菇栽培技術的不斷進步,推動了產業的持續發展和栽培規模的不斷擴大,河南省的種菇人中,約五分之一的人在從事平菇生產。大批的種菇人獲得了比較好的經濟效益。康秘書長舉例說,近幾年隨著種菇人生產規模的擴大,收益也在增加。規模化種菇人的比例占到總種菇人的30%以上。規模化是指一個生產單元(一個家庭)年生產投料量在10萬公斤以上。據調查,一個規模化種植戶年利潤在15萬元以上。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指導下,河南省作為食用菌產業大省,產業發展質量明顯提升,食用菌加工品種不斷增加,食用菌產品出口數量快速增長。規模化生產成為產業發展的主流。在鄭州、洛陽等地建成平菇工廠化生產基地,平菇生產開始進入高質量發展時代。
隨著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品種的不斷增加,河南省食用菌工廠化企業在逐漸增加。“食用菌產業從業人員數量和質量同步增加,一批回鄉創業能人涉足食用菌生產加工,食用菌產業技術隊伍不斷壯大,研發能力提高。”2018年數據顯示,香菇、平菇、雙孢蘑菇3個品種成為河南省食用菌生產的3大主流品種,主要品種集中度更加明顯。三大品種產量占全部產量的83.99%。優勢產區已經成為食用菌產業發展的主要支柱,像香菇以豫西、豫西南、豫南為主,平菇作為河南省食用菌產業的“發家品種”普及面較廣。
河南食用菌已連續十多年位居全國第一,河南食用菌的名片效應在不斷擴大,河南食用菌產品和技術正在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