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菇寮、古樸的亭臺、漫山的菇木……在浙江龍泉市蘭巨鄉大賽村吳元康和吳根生的“香菇部落”里,兄弟倆遵循古老技藝,用看似“落后”的“砍花法”規模化生產原木香菇。
浙江龍泉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發源地,一千多年前,香菇鼻祖吳三公發明了“砍花法”。據兄弟倆介紹,砍花是整個技藝中最難掌握的步驟,不同的樹種、不同的樹齡,要求砍花的力道都不同,每一斧頭砍下去的距離是10公分左右。
兄弟倆表示,在樹的表面砍出傷口,讓空氣中的“孢子”落入被砍的樹種上,長成菌絲,兩年后就能長出香菇。
記者了解到,兄弟倆深山種菇已有30余載,足跡遍布江西、福建、安徽等省份。隨著科技的發展,“砍花法”香菇逐漸被椴木香菇代替。上世紀90年代初,椴木香菇又漸漸被木屑袋料香菇取代,但兄弟倆對“砍花法”香菇有著割舍不斷的責任與情緣。
2010年,吳元康和吳根生拿出多年積蓄,先后投入80萬元,在龍泉市蘭巨鄉大賽村組建合作社。在獲得山林戶主的同意和林業部門的砍伐許可證后,他們一頭扎進大山深處埋頭苦干。
2016年,元康香菇部落專業合作社的“香菇砍花技藝(省級非遺項目)生產性保護基地”建成,成為迄今為止全國唯一建成的此類基地,這也意味著傳承千載的香菇文化向世人揭開了神秘面紗。
如今,吳元康和吳根生的基地規模已經發展到800余畝。他們堅持生態循環的理念,依據山林條件適當進行砍伐,既讓山林得到充分休養,又保證年年都產出香菇。
由于生產環境優越、栽培方式環保,基地出產的香菇品質好,市場供不應求,目前主要銷往上海等地,年產鮮菇1萬多斤,年產值30多萬元。“砍花法”長出的鮮菇售價可達40元/斤,干菇售價可達300元/斤,是椴木香菇的兩倍。兄弟倆每年栽培一些“砍花法”香菇傳承文化,平時以種植椴木香菇為主,維持日常生計。
在兄弟倆看來,時代在變,祖輩古老的技藝也在傳承中更新換代。但菇業生產背后,菇民艱苦樸素的精神特質將會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