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耳種出大產業 柞水木耳成了“香餑餑”
發布時間:2021-08-01
來源:中國知識產權報
“小木耳,大產業”。2020年4月20日,在陜西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的直播平臺前,點贊當地特產柞水木耳。總書記來到村里后,柞水木耳成了“香餑餑”。
今年春天,5500萬袋春耳在柞水縣種下,沒過幾個月就收獲了新鮮的柞水木耳,而新的木耳菌袋在當地3000家種植戶的悉心培育下, 靜候著下一次的豐收。2021年,柞水縣計劃種植9000萬袋木耳,干品木耳產量預計達4500噸,這一產量相較于當地木耳產業發展之初提高了22倍。柞水縣運用地理標志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躍然眼前。
柞水縣因柞樹多而得名,柞樹被當地人稱作耳樹,是生長黑木耳的絕佳樹種。過去,在樹上栽種的方式產量低,種植木耳賺不上錢,鮮少有人問津。進入新時代,柞水縣將柞水木耳作為全縣特色優勢產業之一,用農作物秸稈、枯草和樹枝等有機質制作的培養棒取代了天然柞木,讓木耳生產更有效率也更加環保。
在“兩借兩還”模式的運用下,金米村集體免費為農戶提供木耳菌袋或木耳大棚,農戶將采摘的木耳上交進行統一銷售,銷售資金再由村集體扣除借貸成本后返還貧困戶。當前,地栽木耳每畝產值可達6萬元,實現利潤6000元,效益可觀。
近年來,柞水縣聚焦柞水木耳科學化管理,先后建成了西川、金米兩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年產2000萬袋的菌包生產廠5個。李玉院士工作站、木耳技術研發中心等科技驅動產業發展平臺的搭建,進一步加大了木耳系列產品科技研發力度。同時,該縣深化秦嶺生態適生優質菌種研發,金耳、玉木耳等新品種已在西川、金米、豐河等地試點推廣,逐步促進木耳產業提檔升級。回望柞水木耳產業的發展歷程,地理標志的培育和保護起到了促進其健康有序發展的作用。
步入21世紀前后,超市剛剛興起。柞水縣將當地的農產品進行小袋分包銷售,受到消費者青睞,柞水木耳也在市場上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然而,外地廠家假冒現象也隨之而來。
為此,經過多方咨詢后,該協會決定通過申請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方式開展保護。近年來,柞水縣進一步加強“柞水木耳”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保護,制定發布了柞水木耳產品和技術規程“兩個標準”,建立健全木耳質量追溯、檢測、誠信“三個體系”,狠抓經營主體監管名錄、生產記錄檔案等全流程管理,推動7家規模化經營主體進入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平臺,實現常態化監管,確保產品品質。
電商平臺的興起,為柞水木耳拓寬銷路提供了新的契機。在剛剛過去的“618購物節”,秦嶺天下天貓店鋪不僅上線了第二件半價等優惠活動,還在產品主頁推出了由柞水縣縣長崔孝栓錄制的為家鄉木耳代言的視頻:“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的柞水木耳,品質優特、營養豐富,脫貧攻堅,感謝有您。”
柞水縣將柞水木耳作為“網紅”產品打造,當地柞水木耳相關企業先后參與“我為秦嶺來拼單”、“商洛市首屆5G網絡直播大賽”等活動,積極與淘寶、京東、抖音等平臺合作開展直播帶貨,提升柞水木耳線上市場占有率。截至2020年底,柞水木耳網絡銷售額達到2600萬余元,同比增長2.9倍。
如今,與特色旅游相結合的“柞水木耳小鎮”已向游客開放,柞水木耳“二維碼”全程溯源體系適用范圍進一步擴大,柞水縣正通過實際行動,把“小木耳”做成鞏固脫貧成果、支撐鄉村振興的“大產業”,闖出“大名頭”。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