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綠色發展生態補償研究》一書正式出版發行 全方位探索農業綠色發展之路
農業是一個古老的產業,也是一個重要基礎性產業。農業不僅為人類提供衣、吃、住等生存所需的物質基礎,為工業發展提供重要的原材料;更重要的是農業生態系統在人類長期改造和干預下,所體現出的多功能性特征,使農業成為歷史文化的產物及人類勤勞智慧的結晶,在不同時期、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群體內得以傳承。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深入,農業日益向現代化、商品化發展,導致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面臨一系列制約和挑戰,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有限的農業資源不能滿足無限的人類需求,農業自然資源數量緊缺形式嚴峻;二是現代化農業生產方式導致產地環境受到污染,使得農產品質量安全隱患顯現;三是資源與環境的破壞直接導致農業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遭到破壞,從而降低了民生福祉。
黨中央充分認識到農業現代化發展要積極應對資源、環境、生態三者“有機聯系”和“協同進化”問題的挑戰,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首次提出“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綠色發展理念成為新時期黨中央和國務院指導未來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理論突破及行動指南。
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綠色發展實現良好開局。但我國現代農業發展“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總體形勢依然嚴峻,當前有待進一步健全與完善農業支撐保障制度體系,創新體制機制有效推進農業綠色發展。2017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作為黨中央出臺的第一個指導農業綠色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明確提出要健全創新驅動與約束激勵機制,農業生態補貼制度是當前亟待完善的一項重要政策制度。
農業生態補償至今未有統一的概念,但學術界一致認為是一種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和資源合理利用的政策手段,類似于世界貿易組織(WTO)農業補貼政策的“綠箱”政策,是依靠政府機構推動的,運用行政、法律、經濟手段和技術及市場措施,對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和改善農業生態系統而犧牲自身利益的個人或組織進行補償的一種制度安排。農業生態補償在指導農業生產中遵循“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
近日,由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研究會理事長余欣榮、中國農業科學院梅旭榮研究員等合著的《農業產業綠色發展生態補償研究》一書正式出版發行。
余欣榮同志從多視域揭示農業綠色發展的科學內涵提出,農業綠色發展是我國優秀農耕文化的寶貴結晶,是新發展理念在農業農村領域的具體體現,更是數字技術、生物技術發展的時代產物。科技進步是農業綠色發展的根本支撐,我們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推動農業科學技術的綠色轉型,鄉村重現“綠水青山”的生態美景。然而,農業生態服務功能多樣性還沒有達成廣泛共識,一方面享受生態福利的公眾或社會群體未支付任何費用;另一方面,提供生態福利的農民也沒有獲得合理的報酬及獎勵。在以綠色發展為特征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期,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亟需增強內生動力,以應對來自資源短缺與市場競爭的“雙重擠壓”。
為解決當前制約農業和農村產業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及問題,調動廣大農民參與綠色發展的積極性,全面激活農業產業綠色發展的內生動力,我們瞄準國內外政策創新前沿領域,開展農業產業綠色發展生態補償機制研究,為完善農業生態補償機制頂層設計、方法原理提供創新思路,為指導各地農業產業領域生態補償政策實踐發揮促進作用。
本書從理論內涵、方法原理、政策實踐三個層面系統地開展了農業產業綠色發展生態補償機制研究。我們綜合運用理論與實踐、定性與定量、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圍繞“原理解析→方法構建→機制優化”研究主線,將“產業鏈-價值鏈-政策鏈”有機結合,構建生態補償機制研究框架;創設生態補償標準定價原理,融合多學科方法評估生態產品供給補償標準;構建農業產業綠色發展生態補償制度框架,系統回答農業綠色生產行為“為什么補”、“補什么”及“怎么補”等關鍵問題。
本書的創新之處有三點:
一是從外部性視角界定農業綠色發展生態補償的內涵,劃分綠色生產技術生態補償的類型,包括:資源開發建設補償、資源保護利用補償、環境污染治理補償及環境質量提升補償等4個方面。
二是從多邊界視角創設農業綠色產業發展生態補償標準定價方法,統籌兼顧理論研究縱向邊界、實踐應用橫向邊界及政策支付能力三要素,構建“生態價值-環境成本-經濟效用”三者有機結合的生態補償標準核算方法體系。
三是全方位探明農業綠色產業發展生態補償政策實踐路徑,包括:從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視角探明政策方向與實施效果,從現代農業升級轉型視角歸納政策演進歷程與特征,從實現農業“碳達峰、碳中和”視角提出農業生態補償創新舉措。
本書面向廣大農業生產管理、農業政策研究的管理者、科研人員及學者,適合從事農業生態補償、環境政策和生態經濟領域的專家、學者及高校研究生學習和參考。同時,對從事農業技術推廣、農業環境保護工作的管理人員具有指導和借鑒作用。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