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億畝紅線、基本農田、高標準農田……這些看似耳熟能詳的詞匯,你真正了解個中內涵嗎?今天讓我們來把這些詞匯的神秘面紗一層層揭開。
這首先得從土地分類說起,根據我國土地政策的根本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土地根據用途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
其中農用地是指直接用于農業生產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農田水利用地、養殖水面等;建設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構筑物的土地,包括城鄉住宅和公共設施用地、工礦用地、交通水利設施用地、旅游用地、軍事設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農用地和建設用地以外的土地。
而我們要揭秘的那些詞匯均與耕地有關,因此,我們拋開其他,僅聚焦于耕地來一步步分析。
那些與耕地有關的知識
根據《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T21010-2007):耕地是指種植農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開發、復墾、整理地,休閑地(含輪歇地、輪作地);以種植農作物(含蔬菜)為主,間有零星果樹,桑樹或其他樹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證收獲一季的已墾灘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寬度小于1.0m、北方寬度小于2.0m固定的溝、渠、路和地坎(埂);二級分類為水田、水澆地、旱地。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和糧農組織(FAO)不完全統計,全世界土地面積為18.29億公頃左右,人均耕地0.26公頃。
根據《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到2020年,全國耕地保有量為18.65億畝以上,這也就是我們常聽說的“18億畝紅線”。
具體到廣東,廣東省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數據顯示,2009年全省耕地253.22萬公頃(3798.33萬畝),人均耕地0.39畝。
基本農田是什么?
農田又稱為耕地,在地理學上是指可以用來種植農作物的土地。
基本農田是按照一定時期人口和社會經濟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長期不得占用的耕地。是從戰略高度出發,為了滿足一定時期人口和國民經濟對農產品的需求而必須確保的耕地的最低需求量,老百姓稱之為“吃飯田”“保命田”。
與基本農田對應的是一般農田,也叫一般耕地,是指主要用于種植小麥、水稻、玉米、蔬菜等農作物并經常進行耕耘的土地。基本農田和一般農田的主要區別在于基本農田屬于重點保護的耕地種類,非特別情況不得占用,一般農田可以沒有基本農田保護嚴格。
因為基本農田是耕地中的精華,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對優質耕地實行特殊保護,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積極作用。
永久基本農田即對基本農田實行永久性保護,2008年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此概念,“永久基本農田”即無論什么情況下都不能改變其用途,不得以任何方式挪作他用的基本農田。
永久基本農田既不是在原有基本農田中挑選一定比例的優質基本農田,也不是永遠不能占用的基本農田。現在的永久基本農田就是我們常說的基本農田。加上“永久”兩字,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的高度重視,體現的是嚴格保護的態度。
2001年,中國各地調整劃定基本農田工作基本完成,全國共劃定基本農田16.32億畝。2004年,按照國務院部署,國土資源部和農業部聯合組織開展了全國基本農田保護檢查工作,基本摸清了基本農田的底數及變化情況。檢查后統計結果表明,全國在冊基本農田面積為15.89億畝。
根據《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到2020年,全國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15.46億畝以上。
2016年12月16日,國土資源部通過《廣東省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方案》,按照要求,廣東將劃定不少于3164萬畝永久基本農田,2019年省自然資源廳的數據顯示,全省劃定永久基本農田3214萬畝并實行嚴格管控。
高標準基本農田又是什么?
耕地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物質基礎,高標準農田是耕地中的精華。
高標準基本農田是一定時期內,通過土地整治建設形成的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包括經過整治的原有基本農田和經整治后劃入的基本農田。
為切實提高基本農田綜合生產能力,我國從1999年開始將基本農田整理列為土地整理重點,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基本農田保護逐漸進入數量保護、質量建設并重軌道。2004年中央1號文件要求確定一定比例的國有土地出讓金用于農業土地開發和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