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菇隆農牧業發展有限公司廠房前的空地上,幾臺裝載機忙著將新到的花梨木屑從貨車上卸下。一旁的噴水器均勻有序地噴灑著水珠,確保每片木屑都能變“潮”。公司創始人王海艷介紹,花梨木屑、棗木屑、石膏、麥麩等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并加工后,就可以制作成可以培養香菇的菌棒。菌棒有些直接銷售給下游企業,有些留在自己的基地內種植香菇。
王海艷算了一筆賬:一根菌棒從制作到上架出菇,大概需要4至6個月。每個菌棒的生產成本在2.5元至3.3元,直接銷售可以賣到2.9元至3.9元。如果企業自己培養出菇,每根菌棒能長出1.5至2斤香菇。這樣每根菌棒能帶來的收入至少能達到7元。不僅如此,使用完的菌棒還可以打散成顆粒,“變身”為有機肥料或生物質燃料,平均每根還能再“榨”出5分錢來。
今年,菇隆農牧在手訂單為300多萬棒,預計全年利潤超過100萬元。王海艷盤算著,按照目前市場需求的發展態勢,明年產量有望達到500萬棒。
在臨縣,小香菇加速長成大產業并非偶然,其秘訣主要有兩個方面:
從“硬”的方面看,臨縣地處黃土丘陵溝壑區,是呂梁山地向黃河峽谷的延續。四季分明、日照適度、晝夜溫差較大等氣候特點,為當地發展香菇這樣的經濟作物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從“軟”的方面看,近年來,當地政府在書寫“鄉村振興”這篇時代答卷時,把食用菌產業作為促進返鄉創業、增收就業、安居樂業的一個重要發力點,在土地流轉、園區建設、引才育才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事實上,王海艷的創業經歷印證了這種必然性。“早些年,跑運輸、開酒店、做商超,雖說攢下了一點錢,但發展方向不明朗、干啥都沒長性,心里也不踏實。這幾年,縣里因地制宜,著重在城莊鎮一帶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給出了‘先建后補’等優惠政策,鼓勵大家建設菌菇生產基地。”王海艷說,自己在2022年初投入300萬元自有資金啟動了菇隆農牧這個項目,正是看到了鄉村振興帶來的廣闊商機。
如今,在臨縣,很多創業者像王海艷一樣,將“靠質量謀發展”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千山菌業有限公司20萬棒菌種培育基地、澤森種植專業合作社300畝羊肚菌園區、金色農田種養合作社30萬棒棗木香菇基地……在菇隆農牧廠房北側不遠處,一大批食用菌產業鏈相關項目加速聚集。其中,由臨縣返鄉創業青年成立的萬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更是配套新建了生產香菇脆零食的全新生產線,通過一二產業融合發展的方式進一步提升香菇產業附加值。
提品質,擴規模,護生態,促增收。最新數據顯示,目前臨縣全縣食用菌種植規模達到3000萬棒,年產值達3億元。其中,城莊鎮2023年新建菇棚460個、養菌棚50個,千畝食用菌園區帶動周邊農戶800余人就近就業,年人均增收近7000元。(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山西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