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國內有些地方已經把紅托竹蓀當作致富農產品來種植,也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主要以季節性大棚栽培為主,產業規模一直較小。首先是竹蓀的種植技術并不簡單,沒有技術支持,菌包容易受到污染,種植就很難成功。除了種植技術門檻高,竹蓀的采摘也是一大難題。主要原因是竹蓀的采摘期很短,只有幾個小時,如果種植成功,長成后沒能及時采摘,竹蓀就會“凋謝”。
經過技術攻關與不斷試驗,科研人員發現,推廣運用液體菌種制種、工廠化立體式栽培等新技術新模式,可以實現紅托竹蓀的規模化、周年化種植。
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所高級農藝師周峰介紹,整個研發過程中,科研人員首先攻克了液體菌種技術,把菌種的生長周期從原來的七八個月縮短至一個多月。使用液體菌種技術,還可以把污染率控制在5%以下。此外,在栽培技術方面,創新“智慧方艙”數字化種植模式,“通過對溫度、濕度等環境參數的優化和調整,促進紅托竹蓀的快速生長。”目前,從菌包覆土到收成,只需要3個多月的時間,相比農法栽培來說,周期縮短了整整2個月。
目前,從菌包開袋覆土到收成,只需要3個多月時間,相比農法栽培來說,周期縮短了整整2個月。每個智慧方艙有2000個菌包,每個菌包的產量大概在100~125克左右,大幅提升了紅托竹蓀的產量和品質,形成了穩定的經濟模式,紅托竹蓀的價格也更趨于穩定,一般在40元到60元每斤。(來源:上海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