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高溫、干旱等極端天氣,給食用菌生產將帶來極大影響。菇農需加強防范應對、做好防御工作技術落實。
防汛措施
1.提前做好生產場地排水工作。選址要避開低洼積水和汛期漲水的區域,已淹水的地址要提前遷移。汛期前,需確保排水溝暢通無阻,同時加強菇棚頂部及周邊設施的檢查與加固,防止倒塌,并注意電路及設備的防水防潮,保證汛期用電安全。
2.及時做好產品采摘和加工。夏季溫度高,及時采摘和銷售已成熟的食用菌產品;利用晴好天氣曬干需加工的干品,確保產品質量。
3.雨后及時排水或轉移菌棒及設備。雨后迅速排水,避免菇床和菌棒受淹。如遇菇棚垮塌,應立即轉移菌棒和設備至安全高處。
4.及時修復破損和倒塌菇棚。對水災損壞的菇棚,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修復或重建,避免高溫天氣對食用菌造成二次傷害。
5.及時清理死菇和爛棒。早晚氣溫較低時,檢查菌棒,發現爛棒或雜菌感染立即揀出并集中處理,避免相互感染和環境污染。同時,摘除受水害浸泡的死菇,清除菇腳,預防病蟲害。
6.及時清理消毒生產場所。汛期后,及時清除淤泥雜物并消毒生產場所。無法修復的菇棚和菌棒應及時清理,為下一步生產做好準備。
7.注意菇棚通風降溫降濕。災后高溫天氣需注重菇棚通風降溫降濕,早晚掀棚換氣,保持空氣新鮮,無霉氣,避免溫度過高導致死菇。
8.地栽品種應松土松料補土。及時松土、松料并補充覆土,促進菌絲生長,為下一潮出菇打下基礎。恢復菌絲生長后,及時向料面噴水,恢復日常管理。
9.合理利用受淹原料和菌包。對受淹菌包進行不同處理,出菇期的菌棒將積水倒凈,散堆并加強通風,用1%-2%的石灰水清液進行表面消毒,待菌絲恢復后重新上架進行出菇管理;養菌期的菌棒及時脫袋打碎,加1%—1.5%石灰、麩皮等堆積發酵后重新利用,也可打碎后攤開晾曬干后重新利用。
10.注意新生產場所選址建設。新建生產場所應選址在地勢高、排灌便利處,完善排水、引水等設施。菇棚設計應便于調溫控濕,增加通風設備,可用鐵皮棚、毛氈布、大棚膜、遮陽網、樹枝、雜草、秸稈等對菇棚進行覆蓋避雨。(來源:南寧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