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副首席專家黃晨陽研究員分析認為,目前判斷網絡推薦的食用菌刺身是否靠譜,主要看是否滿足3個條件:
一是用來制作刺身的食用菌是否屬于可生吃的種類。并非所有食用菌都可以拿來做刺身,常見制作刺身的野生菌有松茸、塊菌(松露);人工栽培的有長根菇(商品名為黑皮雞樅,其實和雞樅沒關系,身材苗條,和雞樅類似)、大球蓋菇(商品名為赤松茸,其實和松茸沒關系,就是小時候和松茸形狀相似)、裂褶菌(云南人稱之為白參)、雙孢蘑菇、榆黃蘑等。
二是栽培環境和產品是否新鮮。農業大棚等開放式環境栽培的食用菌,如果管理不到位可能存在蟲卵等衛生問題,不建議生吃。工廠化生產的食用菌,因為是在相對封閉可控的環境下栽培,是可以少量嘗鮮能生吃的種類。
三是加工處理是否可靠。吃食用菌刺身,必須在加工條件有充分保障的餐廳,且經過極其精細的清洗和處理。
黃晨陽提醒消費者,食用菌刺身不建議多吃,一般生吃3至5片即可。同時,近幾年比較熱門的食用菌刺身其實大多是焯過水的,如金耳刺身、玉木耳刺身、粉紅木耳刺身等。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無論哪種方式栽培的食用菌,一般都不建議家庭自制刺身食用。一是大多數人對食用菌種類缺乏足夠的分辨能力,尤其是商超售賣的食用菌,標注的商品名具有迷惑性,而不是物種名稱,如生態松茸、榛松茸;二是無法準確辨別食用菌栽培方式;三是市場上流通的食用菌因本身營養豐富,采摘后在儲運過程中如果常溫下放置較久,表面易滋生大量細菌,生吃可能帶來嚴重的食品安全風險。(來源:中國消費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