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想過,當你吃下一顆藥或者一種保健品時,它在你的體內會經歷什么呢?其實,這背后有一門學科叫“藥動學”在研究這個問題。
藥動學就像是藥物的“體內旅行指南”,它告訴我們藥物如何從嘴巴進入血液,再分布到身體的各個部分,然后被肝臟等器官轉化,最后排出體外。這個過程對于我們合理用藥、評估藥物效果和優化藥物工藝都非常重要。
如果藥物在體內很難吸收,即使含量高,也很難發揮作用。
一、藥動學:看不見的藥物體內旅程
藥動學(Pharmacokinetics)是研究藥物在體內旅程的學科,核心內容包括四個關鍵階段:
吸收(Absorption):藥物如何從消化道進入血液。
分布(Distribution):藥物通過血液到達目標器官的過程。
代謝(Metabolism):肝臟等器官對藥物的轉化。
排泄(Excretion):藥物通過尿液、糞便等排出體外。
藥動學的意義
指導用藥:通過分析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變化,確定最佳劑量和服藥時間。
評估效果:高生物利用度的藥物(即更多有效成分被吸收)通常效果更顯著。
優化工藝:改進藥物加工技術以提高吸收效率(如靈芝孢子的破壁與去壁技術)。
二、靈芝孢子的“殼”問題
靈芝孢子,是靈芝的種子,里面藏著三萜類和多糖等很多對身體有益的成分。但是,它們外面卻包裹著一層堅硬的“殼”——孢壁。這層殼讓靈芝孢子的有效成分很難被釋放出來,如果直接吃下去的話,吸收率幾乎等于零。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想到了破壁,把孢壁打破,讓里面的有效成分釋放出來。但是,這時候孢壁碎片和有效成分混合在一起,而且孢壁碎片占比達65%以上,影響吸收。如下圖所示:
圖示:孢壁阻礙成分釋放
普通靈芝孢子粉:未破壁時,有效成分幾乎無法釋放,吸收率極低。
破壁靈芝孢子粉:通過機械或化學方法打破孢壁,釋放部分有效成分,但破碎的孢壁碎片仍殘留在產品中,阻礙進一步吸收。
如果能把無藥用價值的孢壁碎片去除,我們只服用三萜類和多糖等有效成分,對人體吸收會有什么改變?
三、壽仙谷去壁技術:打破吸收的終極瓶頸
壽仙谷去壁靈芝孢子粉采用創新工藝去除孢壁,僅保留內部活性物質。
圖示:去壁富集有效成分
中國學者的最新研究[1]通過大鼠實驗,首次對比了破壁孢子粉與去壁孢子粉的吸收效率:
試驗結果表明:
1.靈芝酸在血中的峰值濃度(Cmax),破壁靈芝孢子粉只有平均12ng/ml,而去壁靈芝孢子粉則高達平均439ng/ml,提升了27倍!
2.靈芝酸的達到最高濃度所需時間(Tmax),破壁孢子粉比較慢,要2-3小時,而去壁靈芝孢子粉則只需要0.1-0.4小時,起效時間縮短了80%!
3.靈芝酸在體內的總體吸收(AUC0-t),也就是體內的總暴露量,去壁靈芝孢子粉也比破壁孢子粉平均高了29倍!
圖示:去壁促進吸收
壽仙谷去壁優勢的科學解釋
1.移除非藥用部位:去除靈芝孢子粉壁殼,消除幾丁質壁殼等對胃腸道消化的影響。
2.快速釋放:活性成分無須穿越孢壁阻礙,更快進入血液循環。
3.高生物利用度:實驗顯示,去壁靈芝孢子粉中9種三萜類成分的生物利用度平均比破壁靈芝孢子粉平均高29倍。
四、去壁靈芝孢子粉的實際價值
增強免疫效果:三萜類成分的生物利用度提升,直接增強其調節免疫的作用[2-3]。
降低服用成本:相同劑量下,去壁孢子可被高效吸收,減少浪費。
未來應用潛力:去壁技術可推廣至其他難吸收的天然產物(如冬蟲夏草孢子),提升全行業標準。
五、消費者如何選擇?
1.認準去壁標識:選擇明確標注“去壁”(Sporoderm-Removed)。
2.關注檢測報告:優質產品應提供藥動學參數(如AUC、Cmax)的第三方檢測數據。
3.劑量參考:去壁靈芝孢子粉所需服用量通常為破壁產品的1/10即可達到相同效果。
4.安全性評價:由權威機構(如GLP中心)出具的安全性評價報告,確保產品對不同人群、特殊人群的適用性[4]。
六、結語
通過藥動學的研究,我們發現去壁技術可以大幅度提升人體對靈芝孢子粉有效成分的吸收效率。隨著技術的進步,去壁工藝將會為中醫藥現代化帶來更多的可能性,為我們提供更優質的健康選擇。
參考文獻
Chen D., et al. (2023). Comparative pharmacokinetic analysis of sporoderm-broken and sporoderm-removed Ganoderma lucidum spore in rat. Biomedical Chromatography. DOI:10.1002/bmc.5787.
Fang L., et al (2022). Removing the sporoderm from the sporoderm-broken spores of Ganoderma lucidum improves the anticancer and immune-regulatory activity of the water-soluble polysaccharide. Front Nutr. DOI: 10.3389/fnut.2022.1006127.
Li Z., et al. (2020). Screening Immunoactive Compounds of Ganoderma lucidum Spores by Mass Spectrometry Molecular Networking Combined With in vivo Zebrafish Assays. Front Pharmacol. DOI: 10.3389/fphar.2020.00287.
4.Xia L, Sun R, Zhang L, Li J, Zhang C, Yang Q, Zhang L, Zhang S, Wang H, Lyu H, Lyu W. A 26-week repeated dose toxicity evaluation of sporoderm-removed Ganoderma lucidum spores in rats.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2023 Dec 1;182:11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