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靖州縣袋料栽培松茯苓新技術獲湖南省科技廳鑒定
發布時間:2010-06-29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本網訊(特約通訊員 王先有)茯苓是一種食藥兩用的真菌,從以往單一的藥用,現已進入食用、保健、美容、飼料等。隨著市場對茯苓產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和產品質量的提高,茯苓產業正面臨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其中品種退化、栽培技術落后、生物學效率低和農藥殘留超標最為突出。作為中國茯苓之鄉的靖州縣,現已成為全國茯苓種植供種、技術服務中心,全國茯苓產品的集散地。年栽培茯苓3000萬窖,年產鮮茯苓3.5萬噸,所用菌種是1974年選育的菌珠,已連續種植40余年,造成菌種退化,生物轉化率由開始的30%—50%下降到目前的10%—20%,產量和質量逐年下降,資源利用率低,產業效益不高,過來生產松茯苓都是用松樹砍伐后的段木和樹蔸,而松樹尾、枝條、加工后的邊角廢料、鋸木屑基本廢棄,商業用材和茯苓產業用材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栽培過程中農民都施用一些劇毒、高殘留的農藥防治白螞蟻危害,造成茯苓產品農藥殘留嚴重超標。因此靖州縣茯苓專業協會選育的茯苓湘靖28號新菌珠通過多年多點的示范種植已獲成功并高產。生物轉化率達到了75—110%,此項技術成果2009年6月由湖南省科技廳、湖南省農業廳組織專家到現場測產評審通過,此項技術的成功,對提高茯苓的生物學效率和資源利用率,對白螞蟻危害,提高產量和產品質量,提高產業效益,對促進茯苓產業可持續性發展起到了重大的基礎性作用。現將栽培方法簡要介紹如下:
一、季節。一年四季都可栽培(但4—9月為宜)。
二、備料。選擇新鮮無腐爛、霉變的松樹蔸、松樹尾、尖、枝條、加工后的邊角料,鋸成33cm長,削去粗皮曬干,用小鐵絲扎成捆,每捆重5kg左右,放入干凈的清水中浸泡10—12小時,撈起瀝去多余水份,材料中的含水量達到60%。
三、補足料的配備。全干松木屑60%,麥夫19%,玉米粉18%,蔗糖1%,石膏1%,硫酸鎂0.8%,克霉靈0.2%,含水量60%,充分拌勻。
四、裝袋滅菌。用30cm寬×62cm長×6cm厚的高壓聚乙烯塑料袋,袋底放入部分配料,將菌材裝入袋中,袋內上部同樣裝入部分配料,扎緊袋口,進行高溫滅菌。在0.15kg壓力下保持4—5小時,常壓滅菌溫度達到100℃后,旺火保持16—18小時,再燜6—8小時。
五、接種培養。將滅菌好的菌袋從滅菌鍋內取出,放入潔凈的操作房間內,當袋料內溫度降到28℃以下時,再把菌袋搬入接種室或接箱內,在無菌條件下進行接種,每袋接種量為50—100克,分小塊均勻的接到菌袋的一頭,接種好后扎緊袋口,及時放入培養室內進行培養,保持室內溫度26—28℃恒溫培養,20—30天菌絲長滿全袋后,即可下地覆土管理結苓。
六、選擇場地與整地。選擇向陽、土壤疏松,PH55—6,排水性好的地方為宜。場地選好后,清除場內雜草,深耕30—40cm,按寬1米左右開廂,廂長不限,廂向與坡面垂直,廂與廂之間開40—50cm寬的排水溝,土要整細。誘殺白蟻按每667m2面積挖2—3個40×40×15的土坑,坑內堆放一些茶油枯加些松木屑及菌種,噴施少量生物白蟻藥,蓋好土對白蟻進行透殺。
七、菌袋下地。將長滿菌絲的菌袋一頭把薄膜劃開一條口子,插進一根全干、新鮮、長30cm的小松樹枝,或松樹根作引木,和菌袋一起橫放入土地中,菌袋:袋與袋之間相隔30—40cm,每畝可排放2500—3000袋,蓋土5—8cm
八、菌袋下地后的管理與采收。首先要防止長期高溫、干旱或爆雨,采取地表覆蓋,澆水,開好排水溝等辦法調節溫濕度,保持料內溫度26—28℃,土壤含水量在60%左右。菌袋下地15—20天后就開始結苓。此時茯苓生長很快,要防止茯苓長出土面日曬雨淋而爛掉,影響產量和質量,所以要經常檢查,及時培土。在正常的溫濕條件下茯苓在110—120天陸續生長成熟,它的特征是結苓處的土層和茯苓麥皮沒有新的裂紋出現,苓蒂與木質易松脫,證明茯苓生長成熟,就應及時采收。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