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漢臺食用菌產業大有可為
發布日期: 2011-10-29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眾所周知,食用菌以其“天然、營養、保健、味道鮮美”而著稱,自古以來就被譽為“山珍”,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繼植物性食物、動物性食物之后的第三大食物來源。食用菌產業是一項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于一體的短平快農村經濟發展項目,具有“不與農爭時、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占地少、用水少、投資小、見效快”等特點,發展食用菌產業對促進農業生態良性循環、建設資源節約型生態高效農業、安置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近年來,漢臺食用菌由政府和菌種企業大力提倡和扶持,科技人員指導,科技大戶帶動,農戶自發組織,從一點一滴開始,聚沙成塔,逐步成為漢臺農民增收致富的一項特色產業。食用菌生產在極大地豐富漢臺城鄉居民“菜籃子”的同時,反映了漢臺得天獨厚的環境優勢和農民非凡的創造力,也寓示著漢臺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巨大潛力。
環境優勢明顯
漢臺區位于陜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嶺,南臨漢江,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全國優秀旅游城市,漢中市政府的所在地和全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區轄6鎮8個街道辦事處,總面積55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4萬畝,森林覆蓋率48%,人口54萬(其中農村人口29萬人),農戶9.2萬戶,農村勞動力豐富。漢臺區屬北亞熱帶與暖溫帶交接的秦巴氣候區,年均無霜期246天,年均氣溫14.9℃,年均降水905毫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是國家級生態農業示范區,適宜各類食用菌和藥用菌的繁衍生長,只要合理安排,可周年生產食用菌。漢中的食用菌種類繁多,據調查,有食用和藥用價值的大型真菌176種,除了常見的香菇、木耳、天麻、茯苓、豬苓外,還有許多是至今尚無法人工栽培的珍稀野生菌,如松茸、牛肝菌、羊肚菌、大口蘑等。
漢臺是陜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輻射陜、鄂、川、甘毗鄰地區。城市建成區面積32平方公里,108、316兩條國道和陽安鐵路穿境。隨著京昆高速西安至漢中段的建成和十堰至天水高速、寶雞至巴中高速的開工建設,尤其是西安至成都高速鐵路客運專線的建設,漢臺區一躍成為交通樞紐城市,融入西安、成都、武漢、重慶、蘭州等大中城市一至兩小時經濟圈,成為西安、成都、重慶“西三角”經濟區和中國中西部地區極具發展潛力的地區。
栽培食用菌原料豐富
漢中市現有林地資源3000多萬畝,林木蓄積量7000多萬立方米,其中櫟類資源640萬畝以上,以闊葉為主的雜灌約830萬畝,每年因計劃砍伐、撫育間伐、木材深加工等,產生大量的枝椏、鋸末等,是發展袋料木腐菌的理想原料,可為香菇、木耳等木腐菌發展提供穩定而充足的原料基礎。此外,漢中盆地及周邊丘陵淺山區是發達的農耕區,一年稻麥兩熟,小麥、水稻、玉米常年種植350萬畝以上。年可產作物秸稈近12萬噸,除少量用作牲畜飼料和造紙原料,很大一部分被當做廢料露天焚燒而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而這些秸稈正是栽培草腐菌的良好原料,出菇后的栽培料又是很好的有機肥。
產業發展方興未艾
目前,全區食用菌生產尚處于起步階段,多為農民自發生產,隨機性強,菇農呈“點”狀分布,主要集中在北關、鋪鎮、龍江、宗營、河東店、武鄉等8個鎮鄉辦事處,以栽植香菇、黑木耳、平菇、毛木耳、姬菇等為主。據調查統計,2007年以來,該區食用菌總產以年均14%的增幅持續遞增,產值穩步攀升,截止2010年,全區食用菌鮮品總產超過1500噸,產值達到1490萬元,其中利用大棚袋料栽培約67萬袋,產鮮菇500噸,產值370萬元;椴木栽培約4萬架(黑木耳3萬架、香菇1萬架),產量穩定在1000噸,實現產值約1120萬元。
生產經營日趨專業
區內現有慶豐源、鵬文、秦巴、鑫源等4家菌種企業,年產銷栽培菌種193萬袋。2008年培育組建了慶豐源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該社集科研、菌種供應、技術指導、產品購銷于一體,采用現代育種手段,培育出香菇菌種908 、258 、慶豐源1號等一批食用菌新品種,并免費對入社成員進行“抗霉劑”生產滅菌、房間開放式接種、免割袋出菇等先進優質高產栽培技術指導與培訓,大大提高了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科技含量,有效降低勞動強度50%,使生產成活率達98%以上,每袋提高鮮菇產量0.5斤,同時還無償提供市場信息和產品購銷服務,提高農戶組織化程度,使廣大農戶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合作社隊伍迅速壯大,現已發展成員1000余人,許多菇農紛紛建大棚,購設備,建設專門的接種、滅菌、栽培場所,開始了專業化生產。目前,該合作社正積極籌備技改擴能,計劃先期投資5000萬元,征(租)地30畝,創建漢中市康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投入運營后將具備年產150萬公斤菌種生產能力,可帶動15000戶農戶從事食用菌生產,年產值突破10億元,實現戶均增收5萬元以上。
生產效益可觀
食用菌產業是一項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于一體的短平快農村經濟發展項目。以栽培袋料香菇為例,每袋生產成本2.0元,采收鮮菇2市斤,以每斤銷售價3元計算,產值6元/袋,凈利4元,投入產出比約為1:3,一般農戶以家庭為單位每年栽培袋料香菇10000袋,可實現戶均增收4萬元。據2009年國內一份調查顯示,食用菌每畝凈產值約2.85萬元,是大棚西紅柿畝凈產值7500元的3.8倍,是棉花畝凈產值970元的29.4倍,是玉米純收益530元的53.8倍,是優質小麥425元的67.1倍。發展食用菌產業,還可安置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同時可以點草成金,變廢為寶,充分利用農作物下腳料,就地取材,就地生產,把影響村容村貌的廢物變成農民增收致富的寶貴資源,其培養廢料(菌糠)又是良好的農業有機肥料,對于延長農業產業鏈、發揮環保生態效應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發展前景廣闊
食用菌作為一類有機、營養、保健的綠色食品,倍受國內外廣大人群青睞。我國生產的食用菌不僅在國內供不應求,而且已出口到世界131個國家和地區,是我國出口創匯增長最快的農產品。目前,日本國內人均年消費食用菌5㎏,香港達4.8㎏/人,而我國人均年消費食用菌不足0.5kg,如國內人均年消費2㎏,消費需求將達26億㎏,市場前景十分廣闊。我國食用菌發展較快的省、市、縣,在較短的時間內,就把食用菌做成了大產業。
食用菌產業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在目前“南菇北移”進程中,漢臺依托自身優勢,出臺扶持政策,指導和引進龍頭企業和外向型企業向規模化發展,積極培育專業合作組織,強化技術支撐,逐步健全營銷網絡及社會化服務體系,力求做大做強我區食用菌產業,有效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