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4-06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他們是一群整天生活在田里的人,每天與平菇打交道,但繁瑣的勞作并沒帶走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憧憬——
在梧桐街道桃園村有十幾個稻草壘成的大棚,江蘇人顧萍一家和幾個老鄉就生活在這里,8年時光在種平菇、賣平菇的繁瑣勞作中匆匆而過。雖然辛苦,但靠著自己的努力,幾家人在異鄉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4月5日早上9時多,春日的暖陽照在大棚上,泛出片片金光。顧萍在臉盆里洗著衣服,樂呵呵地說:“等到勞動節,這一季的平菇生產就完成了,可以回老家看兒子了。”而丈夫張克華天沒亮就騎著三輪電動車到批發市場賣平菇去了。
洗曬完衣服,顧萍又趕緊清洗一旁的青菜,“老張馬上要回來了,肯定餓壞了,得趕緊做午飯。”
隔夜采平菇、清洗裝筐、去市場賣、再采平菇……這是顧萍一家簡單的生活軌跡,每天都在重復著昨天,但顧萍很知足:“靠自己雙手多賺點錢,回去讓兒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8年前,結婚沒多久的顧萍就跟著丈夫從老家江蘇射陽出來,到各地種平菇,去過湖州、海寧、嘉興等地,后來輾轉到了桐鄉,這一種就是8年。顧萍告訴記者老家是有名的平菇之鄉,當地很多年輕人都跑到外面種平菇養家。自己村里就有十多戶人家和他們一起來到了桐鄉,分布在不同區域,而在桃園村就有3戶人家,一起承包了10多畝地,毗鄰而種。
在顧萍眼里,種平菇并不難,難的是要吃得起苦。每年盛夏他們開始準備菌棒,拿棉花籽、復合肥灌在專用的袋子里,然后在稻草搭成的大棚里,一個一個壘起來,一個大棚得放上1.3萬個菌棒。過一段時間,菌棒上就會冒出一個個平菇小芽頭,這時是平菇最難伺候的時候,“要保障通風,控制在合適的濕度條件下,不然菌很容易死掉。” 顧萍說那時候天很熱,可棚里的溫度更高,夫妻兩人經常做得像河里撈起來一樣。
春節當別的新居民紛紛返鄉和家人團聚,顧萍和丈夫卻還得守著大棚:“春節平菇銷路不好,只能趁著節前節后多賣一些。”
說話間,顧萍的丈夫張克華賣平菇回來了,臉上滿是倦容。“這段時間還好,每天只有五六十公斤的量,可以晚點去賣。”張克華說,最多時5個大棚一天能產出1000多公斤平菇,那時就得通宵采好,凌晨去賣,三四月份后平菇產量越來越少,下半年就要再重新種過。辛苦的汗水也換來了回報,現在市場每公斤平菇價格在3元左右,前年好的時候能達到4元多一公斤,顧萍一家靠種平菇一年也能賺上五六萬元:“和在廠里打工差不多,但我們自由多了。”
張克華停穩三輪車,并不著急回家,而是踱著步來到隔壁老鄉家,坐在田埂上,點上一根煙,用家鄉話和老鄉慢悠悠地拉起了家常。
這些以種平菇為生計的新居民,吃住都在田里。顧萍和丈夫就在大棚旁邊搭了一個簡易棚,棚里有些昏暗,一張床、一張桌子、一臺電視機幾乎是全部家當。
“出來賺錢,哪能像在家里那么舒服。”對于艱苦的條件,顧萍輕描淡寫帶過了。只有提到遠方的兒子,顧萍眼中才流露出絲絲柔軟。
為了讓枯燥的生活多點樂趣,幾戶人家經常會搞聚餐,或結伴到市區逛街。多年生活下來,他們也和附近的本地農戶打成一片。“有些阿姨會送來他們種的菜,我們也讓他們拿點平菇,有時我們還會到農戶家里做客呢。” 顧萍笑著說。
因為承包土地到期,這些平菇人家下半年就要拆棚換地方種平菇了。不過他們舍不得離開桐鄉:“早已習慣桐鄉的生活,所以我們還會在這附近種平菇。”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