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凈山下“蘑菇”飄香——印江縣以科技為支撐引領食用菌產業快速發展
印江食用菌產業快速崛起
2011年,印江自治縣科技特派員王友明帶領20多戶農戶組成股份合作社種香菇,當年種菇50萬棒,產值300萬元;去年農戶增加到40多戶,種菇80萬棒,產值480萬元;今年有240多戶農戶加入合作社,計劃種500萬棒,預計產值可達3000萬元;王友明作為合作社大股東,去年香菇純收入約80萬元。
位于武陵山脈主峰梵凈山腳下的印江縣,近年來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態氣候優勢發展食用菌產業,短短兩年間,由于政府扶持到位,技術支撐有力,生產經營模式靈活,產銷順暢,迅速成為當地重要的生態富民產業。
縣食用菌產業辦主任、科技局長任志華介紹,2011年全縣發展食用菌1500萬棒,實現產量1.5萬噸,產值1.06億元;2012年發展食用菌2368萬棒,實現產量2.6萬余噸,產值1.9億元,新增勞務收入5000多萬元,參與種植農戶戶均增收2萬元以上,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今年計劃發展5000萬棒,預計產值可達4億元,有上千農戶可脫貧增收致富。
梵凈春曉育菌忙
驚蟄剛過,柳枝嫩芽初露,梵凈山區春意方萌。
木黃鎮盤龍村食用菌產業基地,科技特派員王友明領辦的武陵山富民農業專業合作社一派繁忙景象:新平整的場地正加緊土建施工,剛搭建好的鋼構廠房里,加工菌料的機器轟鳴,有菇農在粉碎菌材雜木,有的在拌和菌料,有兩組婦女在裝袋機前忙而有序地將粉碎拌好后的木屑菌料裝袋封口。王友明指著靠墻堆放碼如小山的菌料棒說,他們基地今年的任務是生產1000萬袋菌棒,500萬提供給周邊農戶,500萬合作社自用。
永義鄉永義村,昔日的冬閑田里規范有致地擺滿了黑木耳菌棒,梵凈山紫薇王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婦女們正在采摘色澤灰黑肉質厚實的黑木耳。合作社技術總監、科技特派員方成寶是浙江龍泉市的菇農,看中印江發展食用菌的政策環境、氣候條件和人力資源優勢,帶著技術和資金前來,與永義村的20多戶農戶組成股份制合作社。去年冬天栽種了近60萬棒,估計純利至少在120萬元以上。方投10萬元占5%的股份,約5個月時間可分紅6萬元以上。
板溪鎮凱塘村印龍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是印江首家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成立之初,我們一共吸納社員30戶,入股資金218萬元。”合作社理事長、科技特派員葉林森介紹,2011年3月種香菇和黑木耳151萬棒,2012年初,30名社員按股份分享了合作社115萬元紅利,而那僅僅是合作社2011年發展食用菌全部效益的三分之一。去年合作社種香菇和黑木耳200萬棒,產值上千萬元;今年計劃生產300萬棒,效益可望再上個臺階。
富民產業的奧秘
印江縣科技局局長任志華的辦公桌上,有一本“印江縣食用菌發展工作志”,筆者隨手翻看到這些記載:
2011年1月4日,慶元技術員到位并分赴朗溪、楊柳、永義開展工作,與財政局、農行商定開設專項賬戶事宜。
2011年1月15日,早上縣委開產業調整會,中午到板溪督查廠房建設進展,下午與盧勇(科技局副局長)到永義調整廠房規劃。
2011年7月6日,與盧勇、技術員到朗溪與基地技術員一起研究降溫,明確責任;組織菇農開會強調溫度控制的重要性、風險性,立即購買提水設備,確保能降溫;到永義檢查,水安裝全部到位能有效降溫。
3年前,為扶持農戶盡快脫貧致富,繼大力發展茶葉、中藥材等生態富民產業后,該縣瞄準了食用菌產業。為科學決策,2010年10月,縣領導先后率縣直相關部門、鄉鎮長及部分群眾赴上海、浙江考察調研,組織專家反復研究論證,迅速決定首先在條件較好的8個鄉鎮發展食用菌產業。
為強化科技引領和支撐,食用菌產業發展辦公室設在縣科技局。爭取到省重大科技專項和省、市科技合作專項支持,先后與貴州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建立了技術合作關系,與浙江慶元食用菌研究中心簽訂了技術合作和“慶科20”香菇新品種科技成果轉讓協議,引進了香菇、黑木耳代料栽培、香菇膠囊菌種繁育與應用、香菇培養料中溫滅菌、菌棒開放式接種等技術。
為確保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專門選拔了一批22個科技特派員,其中包括浙江引進的有技術、有資金、有市場渠道的投資者。采取“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生產模式,由科技特派員領辦企業負責技術和市場,并且墊付菌種資金作擔保,合作社統一生產菌棒分發給農戶,農戶分戶管理基地和菇棚,真正形成了企業與農戶風險共擔、互利雙贏的利益保障機制。
為降低企業和農戶在產業發展中的投入風險,縣財政兩年共安排5500多萬元專項資金,并鼓勵各部門努力爭取上級部門項目經費支持,主要用于食用菌基地生產廠房和大棚建設,以及設備購置和菌棒補助。同時,積極幫助企業和菇農協調信用貸款并予以貼息,充分調動和吸引了企業與農戶參與產業發展的積極性。
“梵凈蘑菇”方興未艾
兩年間,印江縣從浙江省龍泉、慶元、縉云等地引進3家有經驗、有實力、善經營的專業食用菌生產、銷售企業,分別在8個鄉鎮成立專業合作社。與專門從事食用菌深加工與銷售的大型企業——廈門多喜樂食品有限公司簽定了產銷合同,將食用菌產品推向國際市場。
同時,新建80畝菇木林種苗繁育基地和2000畝菇木林示范種植基地,正加緊規劃實施十萬畝菌材基地建設工程,切實保障菌材供給,做到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并重,為食用菌產業持續穩步發展打下了基礎。
基地建設快速發展。目前,8個鄉鎮已建立基地13個;食用菌的成活率達到98%以上,比浙江龍泉、慶元等食用菌主產地高出12個百分點;由于氣候和環境優勢,食用菌品質得到經銷商和市場高度認可。
科技特派員王友明告訴記者,他領辦的合作社生產的香菇,早早就被經銷商訂下,鮮菇以每市斤6到7元的價格收走,遠銷到上海、廣州、香港,部分銷到日本、韓國。
印江縣快速發展的食用菌產業,給當地農戶創造了返鄉創業就業的機會。
印龍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股東周剛,以前常年在外打工掙錢,照顧不了家庭。2011年回鄉加入合作社后,每月2000多元工資,作為股東2012年初就分到紅利7.5萬元。
“在外打工不如回家創業。現在,不僅能掙錢、照顧家庭,還能帶動左鄰右舍。”楊柳鄉崔山村食用菌產業基地的菇農崔照全說。去年他種了6萬棒香菇,獲利達18萬元。
按照《印江自治縣2011—2015年香菇、黑木耳產業化扶貧項目發展規劃》,該縣計劃投資2億元,在17個鄉鎮建成生產示范基地40個,項目覆蓋17個鄉鎮260個村,栽培食用菌1億棒以上,到2015年實現年產值12億元,年戶均增收5200元,年人均增收1300元。 (劉志強)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