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3-07-19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本網訊(記者:房琳 特約通信員:楊一凡)西峽香菇栽培自1996年大面積推廣栽培以來,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形成了獨特的“春栽、中袋、棚架、適度規模”生產模式,特別是在近年來,西峽縣根據自己的特點和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探索出“三園四化”的做法,就是“西峽香菇標準化生產”模式。目前,西峽香菇在規模上、栽培模式上、香菇品質上、產量上、生物學轉化上,經濟效益方面都處于國內領先地位,使這成為周邊省市香菇生產的有益借鑒,從而產生了巨大社會、經濟效益。
1 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春栽模式
從1996年以后,西峽香菇的基本模式為:春栽、中袋、棚架、適度規模。“春栽”即:在每年的2-4月為香菇的栽培時間;“中袋”即:在借鑒南方小袋和北方大袋的基礎上,根據本地的氣候確定為18-58cm的中袋;“棚架”即:采用棚架的生產方式;“適度規模”即:按照每年的勞動力情況,每戶種植3000袋左右。據西峽食用菌生產辦公室數據統計,2012年全縣春栽袋料香菇1.3億袋,戶均種植3100袋。
2 按照出口檢疫要求的西峽香菇標準化生產模式
西峽香菇的標準化生產是由2005年開始在全縣進行推廣后,它的主要內容是“五個統一”,即:“統一基礎規劃、統一菌種供應、統一原輔材料、統一技術管理、統一加工銷售”。到了2008年西峽又根據形勢發展需要在標準化基礎建設的基礎上又提出了“改木質棚架為水泥棚架、改水土路面為硬化道路、改臟亂差環境為主的硬化、凈化、美化”的三改三化基礎建設標準,在食用菌工作發展的總體思路上又提出了“三園四化”的發展目標,即把標準化基礎建設成“科普化、集約化、產業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這就是西峽香菇標準化生產的核心內容。
2011年,全縣已建成標準化香菇生產基地46個,2012年建成86個,在建27個。依托基地,2012年建成食用菌專業合作社92個,在建41個,定期組織菇農進行技術培訓,舉辦各類培訓班246次,參訓40831人,下發技術資料53830份。
其中寨根香菇標準化基地始建于2009年,2012年建成投入使用,總投資500余萬元,占地300畝。在基地建設中,先后硬化水泥路面1萬平方米,架設電力專線3600米,修筑硬邊渠1500米,加固河壩1200米,打機井60眼,栽植風景樹3000余棵。基地可容納菇棚3000棚,規模300萬袋,解決320戶菇農種植香菇,年實現收入3000萬元,菇農年平均經濟效益8.8萬元。被中國食用菌協會評為“全國新農村建設小蘑菇百強村“,被農業部評為“一村一品”示范村鎮。
3 以西峽香菇標準化基地建設來提高產品品質和質量
食品安全和質量是視頻行業的生命線,西峽縣香菇產業發展確立了以質量求生存的發展模式,為了提高產品質量和品質,依據《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管理辦法》、《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項目目標考核規劃》,結合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關于加強出口植物源性食品原料種植基地檢驗檢疫備案管理”的有關要求,西峽縣結合自身香菇種植的實際情況,制定了《種植基地標準化建設要求》。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