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10月10日下午,在江蘇連云港工業展覽中心會議廳召開了“全國第十一屆菌需物資博覽會暨食用菌工廠化發展論壇”產業發展主題報告會,中國鄉鎮企業協會食用菌產業分會會長、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理事長李玉春在會上談到,我國食用菌產業經過十幾年的快速發展,現在已進入產業結構調整期。調整的過程企業和主產地面臨轉型升級和增長方式的轉變。
他認為,目前食用菌產業基本面雖向好,但存在制約產業發展的主要瓶頸是結構上的不合理。一是產業布局不合理,表現為區域性生產企業過多,有的成為集聚群,形成一些地區產能過剩。二是消費區域結構不合理,食用菌產品消費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而中、西部省區偏少。消費結構的不合理,形成了消費市場的不均衡,東部地區市場飽和,而西部地區偏少。三是生產品種結構不合理,造成個別品種產能過剩,很多企業限產,有的停產倒閉。四是產品市場流通結構不合理,渠道建設失衡。五是產業鏈結構配置不合理,重生產,輕加工,形成產業鏈前段頭大,產量高,而后續加工業小而少,沒有形成高附加值的產業鏈。六是資源開發利用的結構不合理,應大力推廣草腐菌生產,適當壓縮木腐菌生產。七是從業技術人員結構不合理,特別是支撐產業發展的菌需設備制造,近些年里主要是企業自主研發。八是企業融投資配置結構不合理,企業在發展中面臨融資難、融資費用高的情況,爭取國家政策資金支持很難。
李玉春在報告中談到,食用菌產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他認為調整中,要從主產地和企業的實際出發,要在調整中整合自身優勢資源,用“互聯網+”和“眾籌”、創新、中國制造2025、生態環保、循環經濟的角度考慮,使調整賦予創新精神,實現在發展模式和路徑上的創新發展。同時,他還講到調整結構要與產業轉型升級和轉變增長方式相結合。一是工廠化生產企業要向食用菌智能化生產邁進;二是強化食用菌產品的精深加工,如果全國有20%的產品轉入深加工,可緩解一些地區工廠化產品產能過剩,實現優質優價,增加產品附加值;三是加強新產品的開發,使營養、健康、安全、美味的食用菌產品多元化、多樣化地服務消費者,滿足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