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農民專家”能漂洋過海代表國家去援外,在普通人看來已是人生不可多得的經歷。然而,邵武市沿山鎮食用菌農技員陳克華,不僅兩次援外,還享譽異國,讓人不得不嘆服。
結束了為期兩年零一個月的援斐濟菌草技術合作項目后,今年10月1日,陳克華再次榮歸故里。然而回來這二十幾天,他一刻也沒閑著。先是去福州處理援斐濟的后續事宜,后又被邵武市扶貧辦“抓”去給全市鄉鎮菇農作竹蓀種植培訓。10月24日,他還到建陽食用菌站交流學習當地食用菌產業發展情況,以期掌握閩北其他縣市的食用菌產業的基礎數據,方便省農科院開展調研。
實際上,在前往斐濟之前,陳克華已經作為食用菌高級農技專家于2012年3月被派遣至厄立特里亞執行為期一年的援外任務,開展食用菌栽培試驗示范項目。在異國他鄉艱苦的條件下,他因地制宜,憑借扎實過硬的專業技術,“無中生有”,在遙遠的非洲打造出被當地人稱為“明星產業”的菌草產業,同時還被當地電視臺拍成紀錄片播出,作為“科技明星”享譽異國。
2014年8月,陳克華又一次被派遣至斐濟開展援外項目。這一次,他不再是“單打獨斗”,而是組成了一個團隊。這個團隊的名稱叫援斐濟菌草技術合作項目組,加上陳克華共5人,陳克華的任務是負責在露天和林下栽培食用菌,在項目組起著關鍵性作用。
斐濟是一個島國,消費的菌類100%依靠進口,菌類市場價格十分昂貴,陳克華他們團隊的目標就是打造特色海島農業,讓斐濟成為南太平洋的示范中心。然而,以往來自韓國、日本等國的專家在此地人工栽培食用菌時,均以失敗告終,這對陳克華他們來說同樣是困難重重。
第一次種植失敗,第二次失敗……數次的方案調整后,他們想出覆土種植,同時在報廢的集裝箱和芒果園種植菌草。經過一年多的反復摸索,他們成功探索出包括靈芝、紫孢平菇、草菇等8種菌草在不同季節不同區域的種植方法,還在當地推廣種植技術,共培訓人員669人,并扶持50多戶當地農戶種植菌草。斐濟當地多家報紙和電視臺大量報道他們團隊成功栽培出菌草的事跡,斐濟總統盛贊他們“技術非常棒”。
在斐濟的兩年多時間里,陳克華不僅出色地完成了援外任務,也度過了一段“有滋有味”的異國生活。他曾沿著海岸線連續開9個小時的車把斐濟兜了一圈,也曾與當地人一起歡度新年,他至今也忘不了一種叫“卡瓦”的食物……
陳克華個頭中等,然而在斐濟,塊頭大的當地人都對他頗為敬重,那是源于他一次“狐假虎威”的經歷。自從有一晚在基地遭遇小偷后,他每天早晨都在門口練太極拳,“裝模作樣”,當地人看到他練“Chinese Kong Fu”,便向他學習扎馬步,當看到陳克華能及時單手接住那些馬步扎不穩的人時,大家都以為陳克華中國功夫了得。
很多人尋思,一個兩次被派遣至國外開展技術援助的鄉鎮農技員是怎樣“煉”成的?陳克華認為這離不開自己“城鄉結合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優勢。出生于1965年的陳克華,從小就跟著父母在自家田里種菇。1990年,他考上福建農學院的園藝系,畢業后被分配到沿山鎮食用菌站,在那一干就是二十幾年。在沿山,他大力推廣食用菌種植技術,在當地發展起竹蓀、草菇、杏鮑菇等食用菌產業,并到閩北各縣市開展食用菌種植培訓,同時還負責了多項食用菌種植技術項目并獲得省級科技獎。他的身份既是技術員也是農民,農民種菇一有問題找他,他就下田指導,碰到不懂的就對接省農科院專家。在往返農民地里和省里專家之間,他“練就”了一身“實戰”技術。
兩次援外,對陳克華而言也是寶貴的財富。他坦言,在聚集國家智慧的平臺上,自己學到了很多,技術也提升了不少。他說:“回鄉后,我會繼續提升專業技術水平,更好地服務家鄉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