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蓀又名竹參,被譽為“菌中皇后”,具有較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市場前景廣闊。在重慶梁平區新盛鎮三河村四組有一個占地面積50余畝的竹蓀菌種植基地,該基地今年的收入達40余萬元。
基地的業主叫文力平,是一個剛走出大學校園的90后。畢業后她沒有留在大都市找份穩定的工作,而是毅然決然地回到家鄉創業,從肩不能扛手不能抬的文弱書生,到爬坡上坎風吹日曬的農業達人,文力平是如何蛻變的呢?
結緣“竹蓀菌” 創業學習兩不誤
今年25歲的文力平于去年畢業于成都中醫藥大學,作為一個學習中醫藥學的姑娘,她原本的打算是畢業后進醫院找一份穩定的工作,但一個偶然的機會她了解到了竹蓀菌,從此便和它結下了“緣分”。
大三上學期的時候文力平從書上了解到竹蓀菌營養價值豐富,是很名貴的食材。通過跟朋友打聽,文力平了解到相比普通菌類,竹蓀菌市場份額少,市場前景廣闊,于是一個種植竹蓀菌的念頭在文力平腦海中萌芽了。
立說立行,利用周末的時間文力平到四川宜賓學習了竹蓀菌種植技術,同年下半年(大三下學期)她回到新盛鎮銀新村,投入10余萬元,從宜賓長嶺引種竹長裙竹筍菌,流轉土地10畝開始種植竹蓀菌。
“剛開始種竹蓀菌父母是反對的,他們就想著讓我考找一份穩定的工作,覺得一個女孩子沒必要這么辛苦。種植過程遇到風險,父母的反對就升級了,每天在耳朵邊嘮叨,但是我心里不甘心,想著一定要成功,不放棄。”文力平回憶道。
經小半年的生長,竹蓀菌迎來了收獲期,因為當年降雨量大,基地竹蓀菌的產值并不理想,但也收入了近10萬元,賺取了竹蓀菌大學創業以來的第一桶金。
吃苦耐勞 創業路上嶄露頭角
有了第一桶金,文力平更堅定了創業的信心。2016年10月,在考察了環境,溫度后,文力平把竹蓀菌基地“搬”到了盛鎮三河村,并且將面積擴大至了50畝,建起了兩間烘干房。
“面積擴大后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資金,雖然遇到了瓶頸,但是只要肯想辦法,問題還是可以解決的。”文力平說“通過多方集資,在父母的支持和朋友的幫助下,創業并沒有‘耽誤’。”
才從學校畢業,除了在書本上了解的農業知識,對于實踐經驗文力平還是一個新手。雖然自己的種植技術很過關,但一些必要的農業常識還是需要掌握。于是文力平開始跟這些常年勞作在田地的婆婆爺爺請教,慢慢自己也能掌握天氣和時令。
“最辛苦的其實就是收獲竹蓀菌的時候,無論天晴還是下雨都要采摘,熱天棚里像烤爐,下雨棚里無法完全遮雨,但是看著長勢喜人的竹蓀菌,心里還是美滋滋的。”文力平說。
因為竹筍菌的采摘很講究時間,竹蓀破蕾開裙就要馬上采摘并及時烘干,否則就會枯萎。因此她每天4點多就起床和工人一起下地采摘,采回來又忙著烘干,通常夜晚12點才入睡。
雖然很辛苦,但是文力平卻感到很充實。
今年5月,基地的竹蓀菌迎來了豐收,平均產量一天達40多斤,多的時候一天能產80多斤,按照市場150元/公斤的標準,最多的時候一天收入近2萬余元,總收入近40多萬元。
不僅如此,在后期的銷售,從包裝到商標,每一個環節文力平都親力親為。裝自己設計,文案自己想,一個人兼任很多“職務”,如今通過了商標申請,下一步即將把商標印在包裝上。
“一步一步走來很辛苦,但是看到有成效,自己還是很欣慰,輕人就是要多奮斗。”文力平說。
帶動就業 創業路上共致富
從最開始的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到現在一包幾十斤重的竹料(竹蓀菌的養料)直接提到大棚,談到創業的初衷,文力平說除了掙錢,最主要的還是證明自己。
“我出生在農村,家庭條件也不是很好,我希望靠自己改變生活,證明自己。”文力平簡單地說道。
靠著自己的努力她在創業的路上很成功。不僅如此,在文力平發展竹蓀種植的同時,村民們也嘗到了甜頭。一到采收時節,文力平就請來當地20名村民在她的竹蓀大棚采摘竹蓀,村民采摘竹蓀每天可獲得80元的工資。今年村民周應江跟著文力平一起種植了10余畝竹蓀菌,收入也達到10余萬元。
“新盛臨近竹山,有天然氧吧,對竹蓀菌的種植有很大的幫助,只要村民愿意學,我都樂意教他們種植技術。只要掌握了技術,種竹蓀菌遠比種玉米等經濟作物收入多。”文力平介紹道。
望著一大片黑色竹蓀大棚,文力平談起了下一步的打算:“利用目前閑置的土地種一些季節蔬菜、有機蔬菜,另外再流轉閑置土地種植竹蓀,擴大種植規模,帶動更多村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