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陳小俊)日前,一場急急的秋雨讓河北省阜平縣長角村村邊的小河河水猛漲。然而,村口新建的兩座橋上,村里的車輛和行人仍像平時一樣來來往往。“下大雨時,鄉親們再也不用為進出村子犯愁了。王越祥書記又把這件事兒辦到了我們的心坎上。”說這話時,村民段建亮不禁伸出了大拇指。
2016年2月,王越祥帶領省農工辦精準脫貧工作組進駐阜平縣長角村,任村第一書記、工作組組長。從駐村的那天起,他就和組員樹立了一個信念:“只要是群眾需要、村里又辦不了的,我們就要全力去做。”
長角村是一個偏遠的小山村,共152戶、460余人。其中,貧困戶54戶、94人。全村僅有耕地230畝,人均不足半畝田,一年就種一季玉米。村里還有500畝山場林地,以棗樹種植為主,但受市場影響,基本處于半撂荒狀態。村民們一直苦于致富無門。
如何引導村民改變傳統的低效種植模式,加快發展優質高效現代農業,實現脫貧致富夢想,被王越祥列為頭等大事。他帶領工作組進農戶、摸市場、訪專家,多方求策問計。
香菇種植周期短、見效快、吸納勞動力多。阜平縣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大力推廣香菇種植。抓住這一有利時機,王越祥與村里達成一致意見,積極向有關部門爭取,將長角村列為阜平縣香菇種植專業村,并謀劃了香菇產業園項目。該項目規劃占地62畝,建設標準大棚47個,可種植香菇40多萬棒,吸納30戶農戶入股,帶動百余人就業。
為加快香菇大棚建設進度,確保不誤農時,王越祥和工作組起早貪黑,天天到現場指導,及時掌握建設進度,協調解決材料供應、輸配電等問題。大棚建好后,菌棒入棚、分棚散棒、建立專業合作社、邀請農技專家現場指導、與收儲企業協商價格,他處處跑在前面。通過王越祥的努力,香菇產業園項目在長角村實現了當年建設、當年生產。去年,長角村共采摘香菇42.5萬公斤、總收入253.4萬元,棒均收入6.1元;采摘旺季日用工量達上百人,人均日工資60多元。整個項目拉動全村年人均增收2500元,收益率在全鎮排名第二,長角村因此被評為阜平縣“食用菌生產先進村”。
長角村基礎條件差,需要解決的事情多。在王越祥和工作組的積極跑辦協調下,村里的安全飲水問題被納入省里的項目盤子,并作為第一批項目開工建設,總計投資上百萬元,打深水井3眼,建無塔供水泵房3座;在今年雨季到來之前,修復了去年洪水沖毀的60米路基護坡和一個過水涵洞;協調資金10萬元,改造提升了村“兩委”辦公場所和村衛生室,并安裝了先進的節能取暖設備,為農戶冬季取暖節能改造提供示范……去年,他們還從工作組經費中拿出5000元,為村里引進了第一批黑枸杞和連翹種苗,開展了中藥材種植試驗。
駐村以來,王越祥全身心投入幫扶工作。去年6月,他發著高燒堅持給黨員上完黨課后,才去醫院檢查。住院治療了兩周,一出院又直接回到村里工作。去年一年,王越祥家里先后有3位親人離世,特別是老父親三次住院直至去世,他都是利用節假日回去看望照料,幾乎未占用工作時間。今年正月初七,王越祥的岳父突發腦梗住進醫院,因為忙于駐村幫扶,照顧老人的責任幾乎全是他的妻子承擔。王越祥為村里辦的一件件事情,村民全都記在了心里,但他背后的這些付出,村里卻很少有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