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萬物隨著驟降的溫度逐漸失去生機。但在貴州省貴陽市白云區的冷水村,成片的冬蓀卻在樹林里肆意生長。再過些時日,這些冬蓀就能以最佳狀態上市銷售,這里的村民,也將因為冬蓀獲得一筆可觀收入。
“種了幾十年蔬菜,從來不知道這里還能種冬蓀,這可比普通蔬菜貴出十幾倍,我們今年的收入一定能增收不少。”樹林下,村民陳榮福用手輕輕撥開腐葉,乳白色的竹蓀蛋如精靈般躍入眼前。陳榮福告訴記者,這些竹蓀之所以能落戶水村,還得多虧了從省里派來的農業專家。兩年來,正是專家們反復實驗、挨個宣傳、手把手指導,才有了村民這份滿滿的致富希望。
因地制宜精準產業定位
“選好農業產業,關鍵要因地制宜,做好‘三農’服務,還需因才而異。”這是貴陽市白云區服務“三農”專家團團長呂平常常說的話。
在貴州省“萬名農業專家服務‘三農’行動”開展兩年里,白云區專家團由原來的49人增加為55人。其中,科技副職6人,科技特派員32人,農業輔導員17人。作為貴州省農委農產品質檢中心的一名高級農藝師,呂平從被派到白云區幫扶的那天開始,就致力帶領團隊,將科技成果搬到這片土地上,搬進百姓心里。為了更充分發揮科技專家的作用,呂平和團隊決定,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技能和特長,圍繞果樹、蔬菜、食用菌、畜牧、手工藝等產業,分別成立幫扶工作小組,并各自選出組長。作為食用菌組的組長,來自貴州科學院的特派專家向準在進入冷水村之時,就開始關注起當地發展情況,希望盡早為村民們規劃出一條可靠的致富路子。
向準告訴記者,位于白云區都拉布依族鄉的冷水村,有123戶人家490余人,80%的村民為布依族。過去,村里的收入大多依靠傳統蔬菜種植和外出務工,村民日子過得不慍不火,低收入家庭大有人在。要突破這一現狀,必須在發展模式上做出改變。
“冬蓀是貴州獨有的菌類,價值比較高,需在高緯度、低海拔、寡日照的地方種植,冷水村不僅有很好的林木資源,而且氣候也相對符合,所以我們覺得可以一試。”作為食用菌種植的資深專家,向準大膽決定。
經過詳實的調研和實驗,6位組員果然證實了冷水村及白云區其他4個村均適合發展冬蓀種植。于是,一場以珍稀食用菌種植為抓手的科技扶貧戰役在白云區打響。
科技助力高價值需“高”投入
“冬蓀、羊肚菌、黑皮雞樅菌等珍稀食用菌不僅生長周期短、經濟價值高、收益見效快,而且種植季節不沖突,每季都能出新產品,是一個非常好的扶貧項目。”說著,向準以冬蓀為例算了一筆經濟賬。
冬蓀種一季管兩年。按照目前的保守估算,每畝可產1000斤鮮菇(100斤干菇),每斤干菇可賣到240—350元,每畝可有2萬元的收益。如果再將冬蓀加工,每畝則可以達到5—7萬元的產值,收益遠遠高于普通蔬菜。
在專家團的建議下,冷水村村委迅速組織起來。然而,村支兩委的高度配合,并沒有讓食用菌組輕松下來。他們深知,珍稀食用菌雖然高產出,但也需高投入,這種投入不僅在經濟上,更體現在科技上。
“和普通蔬菜相比,珍稀食用菌在種植和管理方面難度要大得多。”在食用菌組員鄧春英博士看來,冬蓀種下去之后,就像母親懷了自己的寶寶,需要精心呵護才能茁壯成長,這種呵護包括需要隨時關注它的生長環境,其生長的溫度、濕度、菌絲生長密度等,每個環節都需要十分注意和用心。
從2016年的600平米“試驗田”,到2017年35000平方米,冬蓀種植已在白云區的冷水村、大林村、祈山村、小山村、瓦窯村全面推廣,但食用菌隊員“懸”著的心從未放下。
為了第一時間了解冬蓀的種植情況,專家們不僅在每個種植冬蓀的基地上將自己的個人電話公開,還建立了專門的微信群,只要種植戶有疑問,他們便會以最快時間趕到現場解決。
在親赴現場指導的同時,針對種植戶的系統培訓也全面鋪開。在這些培訓課程中,他們不僅會手把手教村民如何種植冬蓀,還會告訴大家如何辨別毒蘑菇。截止目前,舉行的10場培訓幾乎場場爆滿,受益群眾超過千人。
黨建引領合力決戰脫貧攻堅
“要真正幫助一個地方脫貧,產業定位、科技指導、金融服務、產品銷售一樣都不能拉下。”作為專家團成員之一,掛職都拉鄉副鄉長的孫萌告訴記者,下到基層之后,很多隊員除了自己努力,其實也得到了原單位的大力配合與支持。就如同在冬蓀產業的發展中,正是因為大家的合力支持,不僅實現了訂單銷售,還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產業鏈,使受益農戶達4500人,人均年增收8000元,昔日雜草叢生的荒山,變成了今日遍長寶貝的金山。
冬蓀種植項目只是白云區專家團在幫助的眾多產業中的一個縮影。兩年的時間里,白云區專家團通過自己的努力,在該區推廣農業新品種58個,解決農業技術難題138個,推廣農業新技術35項,申請發明專利150項,培訓農民8000人次,2017年實現精準扶貧10800余人,人均收入達5000元以上。
農業專家是科技人員,更有很多是黨員。據介紹,在白云區專家團55名隊員中,有25名是共產黨員,其中科技副職就有6人。為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更好推動幫扶一線工作,經過申請,白云區專家團獲批成立臨時黨支部。
“我們團是貴州80多個專家團中第一個成立臨時黨支部的團體。”白云區現代農業園區辦副主任、專家團臨時黨支部書記錢旭告訴記者,臨時黨支部成立兩年來,專家團在完成自己工作任務的同時,更主動參與到黨的政策法規宣傳、產業扶貧攻堅、微黨課學習和慰問幫扶等工作中,贏得了群眾的支持和好評。
“農業專家下基層,表面上看是幫助,其實是互助。”說這話的時候,隊員楊玲有些激動。楊玲告訴記者,在與村民相處和交流的過程中,自己收獲了太多,那份成就感與滿足感,遠遠超出了自己所付出得辛苦,如果可以,她希望繼續堅守那片土地,感受科技成果轉化為強大生產力的無限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