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援疆干部葉祥發和往常一樣,定時去他結對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市依干其鄉尤喀克巴里當村村民庫爾班家,指導他采取措施讓黑木耳菌棒安全越冬。一年多來,他來回奔波在這段近20公里的路途上,改變了庫爾班一家人的生活。
在瓜果香甜的阿克蘇地區,種果樹是農民長期以來形成的生產生活方式。據當地林業部門統計,阿克蘇地區有果園450余萬畝,每年村民修剪的果樹枝條達80余萬噸。由于缺乏有效的技術手段和項目帶動,這些枝條除被用作生活燃料外,大多被就地丟棄或隨意焚燒,造成空氣污染。
轉折發生在去年。浙江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來到阿克蘇,第一個科技援疆項目就瞄準了如何利用果樹枝條。“在營養豐富的果樹枝條上培育黑木耳等食用菌是首選。”葉祥發說,據浙江栽培黑木耳的經濟效益測算,1.25公斤木屑可制作成1個黑木耳菌棒,每棒產值3.5元,80余萬噸枝條的潛在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然而,南疆地區以沙漠為鄰,高溫干旱,用木料栽種黑木耳沒有任何成功案例,風險和難度極大。如何因地制宜培育出能帶來較高經濟價值的黑木耳?這是援疆干部們要解決的首要問題。“邊疆干旱地區果園生態高效栽培黑木耳關鍵技術研發與示范項目”應運而生。這也是浙江首次跨區域幫助兄弟省區解決重大技術難題而立項的省級重大科技研發項目。
援疆干部們采集了紅棗、蘋果、香梨、核桃等多種果樹枝條,快遞給浙江省農科院的食用菌專家,請他們幫助接上黑木耳菌種做試驗。半個多月后,喜訊傳來,菌絲發育良好,初試的成功鼓舞人心。援疆干部們進一步調研,形成“利用果樹枝條生產菌棒、種植黑木耳、收集菌渣、制作菌肥、培育果樹”的生態循環經濟種植體系。為了隨時隨地觀察黑木耳菌種的變化,葉祥發和同事們連續3個多月堅持24小時觀測,每半小時記錄一次,形成上萬個數據。
截至目前,阿克蘇地區溫宿縣、烏什縣、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3條黑木耳中試生產線已正式投產成功,已生成10萬余個黑木耳菌棒。越來越多像庫爾班這樣生活在寒冷邊疆的群眾吃上了新鮮的黑木耳。
浙江帶來的這個科技項目,也是精準扶貧項目,被形象地稱為“萬畝億元”工程。庫爾班家里的兩畝地,放了2700個菌棒,去年收獲的1200多公斤鮮木耳為他家增收1.8萬元,相當于2016年庫爾班全家六口人的總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