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官山鎮以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為抓手,以食用菌、生豬養殖、奶牛養殖三大產業為支撐,積極招引食用菌、生豬、沼氣發電等項目,探索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產業。目前基本形成以食用菌產業為紐帶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即圍繞秸稈基料化、飼料化等綜合利用,構建“秸稈—食用菌—營養土——多肉植物和秸稈—食用菌—有機肥——農作物”的模式。整個循環中,每一個環節都能為下一個環節提供原料,并幫助下游產品實現增值,促進官山鎮經濟社會發展。
據悉,官山鎮是農業大鎮,每年夏季可產生秸稈2.2萬噸。為保護生態環境,將秸稈變廢為寶,2017年,官山鎮建立了秸稈收儲中心,將秸稈全部集中儲存再利用。秸稈收儲不僅解決了秸稈出路問題,還提高了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楊昌強說,秸稈收儲中心的收益,全部用于該鎮24個村的集體增收。“我們按照各村運送秸稈量,進行分紅。去年,平均每個村分紅達20萬元。”
秸稈因擁有充足的營養物質等特性,在粉碎發酵后用于菌菇種植基料,可以生產出優質的菌菇。記者在眾友興和菌業生產車間看到,雪白的雙孢菇爭先恐后地鉆出菌土,數名工人正忙著采摘一簇簇雪白硬實的雙孢菇。“過去大家想盡辦法要燒掉的秸稈,如今在我們這兒變廢為寶,實現了循環利用。”眾友興和菌業相關負責人張再安說,眾友興和菌業是一家集食用菌研發、生產、加工于一體的企業,日產雙孢菇60噸,年消化秸稈12萬噸。
秸稈等基料經過栽培食用菌后,會產生大量的下腳料——菌渣。原先一直作為垃圾處理的菌渣,如今搖身一變也成為了香餑餑。走進徐州星米達商貿有限公司,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在進行營養土包裝作業,包裝好的營養土碼放得整整齊齊,準備發往全國各地。“這些營養土由菌渣制作而成,主要用作花肥,在市場上大受歡迎,現在,俺每年網銷額達1000多萬元。”該公司負責人程震說,1噸菌渣以8元價格收購,可制作0.5噸營養土,1噸營養土售價400元,除去人工、運輸等各項成本,身價也要翻了好幾番。據統計,官山鎮擁有營養土企業約20家,每年可銷售營養土15萬噸,可消耗菌渣約30萬噸。
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沒有廢棄物,這是循環農業最為重要的特點之一。官山鎮副鎮長滕皓說,栽培后的菌渣可作為優質的有機肥使用。下一步,將為各村村級合作社配備拋糞機,開展菌渣還田工程,建立“秸稈—食用菌—有機肥—農作物”循環模式,生產更多綠色食品。同時,大力推廣“秸稈—食用菌—營養土—多肉植物”的模式,對秸稈進行利用,再利用,最后把廢棄物用于農業生產,徹底做到把資源榨干用盡,努力構建食用菌產業的生態小循環,推動官山鎮農業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