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進位于平湖市鐘埭街道的平湖市食用菌研究所培育基地,只見在青青的麥田里,羊肚菌已成功出菇。
“與大棚羊肚菌相比,小麥間作羊肚菌降低了管理的難度。”基地負責人朱元弟說,因為羊肚菌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光靠單一的大棚種植,產量根本提不上去。為了提高產量,取得更大的效益,朱元弟多次外出學習并在省農科院專家的指導下,嘗試用小麥與羊肚菌間作。于是,去年12月18日小麥種下去的時候也同時將羊肚菌的菌絲一起種了下去。
據介紹,小麥地間作羊肚菌產量為75至80公斤/畝,而大棚種植僅50至75公斤/畝,小麥地里的羊肚菌比大棚的畝產要高5至25公斤。預計間種技術成熟后,羊肚菌畝產將翻倍。而且,小麥地提供的生長環境更自然,這樣條件下生長的羊肚菌的口感更接近野生羊肚菌。
朱元弟也給記者算了一筆成本賬:“小麥間作最大的支出是購買菌種的費用,平均每畝母菌2000元、觸合接種600元,加上人工管理費用,每畝成本不超過3000元。而大棚栽種,還需要稻草、麥麩、米糠等材料,加上搭棚、添置設備費用,第一年每畝要花費8000元,今后,每畝每年還需花費6000元至7000元。就按現在的產量算下來,小麥間作羊肚菌的效益達到6000元/畝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