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在垣曲縣英言鄉關廟村,貧困戶馬全紅和妻子正忙著采摘黑木耳。去年,他家靠種植黑木耳收入了4萬元,今年又培育了3萬袋,預計年底可收入5萬元,真正走上了貧困致富路。
關廟村處在垣曲縣伏牛山下,是一個典型的貧困山村,13個居民組1500口人分布在28個自然莊。祖祖輩輩耕種著山坡地、旱薄地,產量低、收入少,多年來村民一直生活在貧困線上。目前,全村575戶村民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123戶,涉及貧困人口289人。
近幾年,村民在關廟村村支書趙小民的帶領下,大力發展木耳產業,在木耳生產過程中滅菌、接種、發酵、溫度、溫度等對技術要求很高,然后村支書趙小民又組織種植戶到山東菏澤及大同、長治、臨汾等地考察取經,參觀了山西食用菌研究所,最終開始發展這一項目。
2016年10月,關廟村黑木耳脫貧工程正式開工。經預算共需資金120萬余元,雖然爭取到了一筆扶貧資金,但缺口還很大。“遇到資金不足,咱要帶頭解難。”趙小民自己拿出4.8萬元作為墊資,村“兩委”班子其他成員你五千,他一萬,共墊資32萬元,使整個施工沒有受到影響。同時,趙小民又到信用社協調扶貧貸款,先后為參與木耳種植的貧困戶貸款93萬元。
經過幾個月的緊張施工,1300平方米的生產車間及13個大棚先后建成,共培育木耳菌棒60萬袋,拿出45萬袋先讓首批90戶貧困戶參與生產,其余15萬袋交給其他村民大田培植。該村先后流轉土地90畝,讓菌棒進入大田種植培育。在裝袋和上架過程中,則安排貧困戶到木耳基地打工掙錢。村里成立了圣威專業合作社,從外地請來兩名技術員具體指導,實行“統一生產菌棒、統一發酵育種、統一提供技術服務、統一收購木耳、統一進行包裝、統一銷售產品”的運行模式。風險由合作社承擔,種植戶就沒有了后顧之憂。貧困戶寧建設開始有顧慮,通過趙小民登門做工作,最后種植了1.2萬袋,去年收入2萬元。今年他又擴大到2萬袋,預計可收入4萬元。
在軟硬件設施兼備的情況下,關廟村的黑木耳扶貧項目很快見到了效果。2017年,該村共生產干木耳2.5萬公斤,銷往福建、河南等地,僅此一項為村民增加收入200萬元。
今后,關廟村將繼續擴大規模,提升產量和經濟效益,預計到2018年年底,關廟村貧困戶將全部脫貧,完全摘掉貧窮“帽子”。